用汗水书写绿意盎然的梦想
强 科 芦梦瑶
在茫茫腾格里沙漠东南最前沿,连绵不绝的沙海一步步蚕食着周边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威胁着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运输安全。为阻止黄沙蔓延,从1950年开始,一代又一代铁路治沙人筚路蓝缕、前赴后继,为包兰铁路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中卫工务段桥路科工程师康文岩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2014年,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康文岩来到铁路,从前辈手中接过守护绿洲的接力棒。一望无际的沙漠,漫天飞舞的黄沙,烈日烘烤着每一寸皮肤,脸颊红肿蜕皮,双手脱水裂口,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于没干过重体力活的他简直就是“炼狱”。但他非但没有选择逃避,反而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扎下根,实现治理沙害、确保运输畅通的青春梦想。
做好防沙固沙工作,不仅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而且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康文岩每天下班后,不管多累,都坚持看书、学习,一头扎进治沙工作,刻苦钻研、努力成长。白天,他仔细观察记录沙生植物生长变化、总结麦草方格阻沙原理;晚上,他查阅资料消化白天观测记录的数据。其间,他栽培观测100多种沙生植物,采集测量1000余条试验数据,研究阅读200余册国内外治沙书籍,做研究笔记超过10万字。
他的工友说:“康文岩经常告诉我们,我们这些治沙人,就像长在沙漠里的花棒,不管有没有人在意,这些花棒都在努力扎根、努力绽放,我们不是开给别人看的,是开给自己的。”
现场作业时,康文岩发现使用传统工艺形成一块沙结皮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而脚踩下去就遭到破坏了,而且很难恢复原状,导致阻沙屏障每年都要修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虽然该工艺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成果形成“慢、弱、散”等不足。
为找到成本低、环保效益突出、应用前景广泛的阻沙新方法,2016年,在单位支持下,以康文岩为带头人的治沙团队顺利申请到了铁路科研项目支持,开始研究制作人工沙结皮。区别于行业内其他工艺,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使用黄土或建筑弃土拌和牲畜粪便、草籽等有机料,探索制作更加高效的人工沙结皮,破解了传统工艺形成沙结皮年限长和半固定沙丘中易形成活化斑的难题。
治沙工作见效慢、周期长,需要耐着性子一点一点去攻克。近年来,康文岩不断创新现场观察和实际操作办法,借助遥感监测、无人机、人工探坑及气象监测等手段,对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灾害防治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开展修建阻沙墙和阻沙栅栏等试验,足迹踏遍了腾格里沙漠包兰铁路沿线4285公顷防沙地带,破解了包兰铁路防沙林区治理技术中材料来源和阻沙工艺难题。
治沙,刻不容缓!凭借一股韧劲,从2014年至今,康文岩参与了科研攻关4项,发表科技论文3篇,获得国家专利3项、国家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项,破解了多个铁路沙害治理技术难题,实现了铁路沙害防治研究从传统调查监测到大数据信息管理的技术突破,每年节约防沙治沙成本300万元以上。
防沙固沙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是有像康文岩这样一代又一代的铁路治沙卫士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播撒绿色的种子,才让大漠黄沙变成了绿水青山,共圆绿意盎然的中国梦。
本文图片由强科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践行孝道数十载的蒙古汉子07:58
- 用汗水书写绿意盎然的梦想07:58
- 6月20日郑渝高铁将实现全线贯通运营03:31
- 沙漠“巨龙”,创造高铁“神话”02:54
- 6月20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02:54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