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73%的铁路都需要、年均市场容量达100亿美元、大量在线奔跑的机车5年内就要“光荣退休”……在全球范围内,内燃机车迎来了人生“最灿烂的时光”。为应对正在到来的内燃机车采购狂潮,中国中车正着力开发适合全球各地的个性化内燃机车,深化市场开拓,推动由输出产品向输出“产品+服务”的转变。(源自《人民铁道网》)

这真是一个让人感到无比振奋的消息。正当中国高铁刚刚拿下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之际,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内燃机车就要迎来出海发展的“春天”。这其中又以前不久由南北二车合并而来的中国中车最为抢眼。作为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也是现今世界铁路装备重要制造商的中国中车,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销中国装备自是不遗余力。事实上,中国铁路装备比之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具有适应能力强兼之性价比高的突出优势,这一点在高铁建设项目上明显可以看出。

而与高铁建设一样,我国铁路机车制造业同样具有上述特点。由于我国境内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铁路时而穿行在炎热潮湿的热带雨林,时而伫立在在西北广阔的戈壁广漠,时而登上“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时而又在河湖相连的江南水乡蜿蜒而行,如此迥然不同的外界环境对于铁路机车的性能要求也必然有所不同。

而据了解,我国铁路机车的研发工作成绩斐然。不仅已成为世界铁路内燃机车制造的的集大成者,而且还是世界内燃机车的主要提供者。中国不但已成功制造出世界最大功率的内燃机车,还研制出高原、高寒、防风沙等各具特色、适应各种气候和环境的内燃机车。品牌的多样性必然在全球范围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事实上,中国已经顺利拿到走向欧洲发达国家的通行证;为阿根廷提供的内燃机车,满足高原地区的太阳辐射要求和防止酸雨腐蚀的需求;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国造内燃机车已经成为其运输的绝对主力。

另据德国SCIVerkehr咨询公司的报告,目前全球铁路里程超过123万公里,其中有73%的铁路为非电气化铁路,需要运营内燃机车。内燃机车约12万余台,年均市场容量为100亿美元左右,其中机车新增和更新35亿美元,维修和服务65亿美元。如此规模的内燃机车市场,中国方面自然要当仁不让的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机车维修服务所蕴含的相关价值已超过机车采购本身,这也应引起我国铁路机车制造商的格外注意。 毕竟“产品+服务”的经营理念已成为当今社会行业间合作发展的主导方向。

近些年来,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真切感受到铁路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而作为我国先进科技的突出代表,铁路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实现大发展的机遇就在眼前。愿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能够抓住机遇,在全球范围绘制更加美好的发展蓝图!(李永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