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运已圆满收官,40天内,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95亿人次,同比增幅10.4%。铁路春运,如果从时光的纵向轴来看,它的变与未变,恰恰反映了铁路的发展与进步。

必须承认的是,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民众的出行日趋多样化,电话、网络等多种购票渠道的开通,使火车票的购票难度有所下降,这些都可以视为铁路春运显而易见的进步。

随着铁路建设进入全盛期,“从红眼高铁”到“高铁农民工专列”,这些年来,春运供需紧张的局面日趋缓解,不仅是因为铁路运力大幅提升,也是因为列车开行更贴合市场需求。从“哪个渠道都买不到票”到“买哪种票”,再到“从哪个渠道买票”,旅客每多一种选择,就是铁路部门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多卖出一步,老百姓期待这样的步子迈得更快,走的更稳。

随着去年8427公里铁路新线投入使用,春运热门线路运力已大幅提升,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3063对,比2014年春运增加335对,其中一半以上为动车组列车,高铁运力创历年春运新高。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智能化使今年铁路春运新意十足。

更值得一提的是,人情味成为今年铁路春运的亮点—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发起了“爱行天下,温暖分享”春运公益活动,倡导在春运旅途中,大家互帮互助、传递温暖,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出行环境。

春运是一个流动中国的缩影,春运中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当然,立足于这样一个发展的视角,作为特定现象的春运困境的缓解,理当用改革与发展去解决。户籍制度改革的落实与扩容,城乡发展落差的补缺,个体发展不再必然意味着逃离故乡……这些看似抽象,却是纾解春运之难的必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