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火车票预售期延长为60天的新规,7日,2015年春运首日(2月4日)的火车票通过互联网和电话预售。7日上午,笔者通过铁路官方网站www.12306.cn查询发现,与往年春运一样,去往武汉、贵阳等方向的车票吃紧。普速车票放出30分钟时间,有座车票均被抢光。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想说高铁的出现已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我们都知道,随着近年来我国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铁网线密度不断加大,覆盖全国的高铁交通网已经初步成型,乘坐高铁出行已经成为了旅客一种快速出行的新常态。过去十几年中,铁路一直都在努力拿出家底,力求缓解“一票难求”,但运力的增长仍赶不上需求的增长。直到高铁的出现,局面开始有了变化。开始听到越来越多的百姓说:“我家通高铁,车票好买了,当天就能到,坐着好舒服。”

   按道理说,春运会是一年中客流量最大的时刻。但是今年上海、北京、广州等沿海已将客运转移至高铁动车的铁路部门表示:春运已经不是全年中最紧张的时刻,现在的黄金周、暑运、甚至周休日,客流量逐渐接近甚至超过了春运。那如此来讲,是春运走进了日常,还是日常赶超了春运呢?一组数字可以反映这个变化: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100.7万人次,平均日发送量900万人次以上;而2014年春运40天内,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6696.9万人次,平均每天不到700万人次。这些骄人的成绩是铁路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高铁的网络化覆盖和人们对于高铁的依赖。高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后,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乐观,当时出现的“被高铁”和现在的“盼高铁”两个词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去年,随着一批高铁陆续开通,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总数达到2673.5对,其中动车组列车1500多对,占总数六成左右。而在2009年,全国铁路客运列车总数才1551对。像京沪高铁每天164对,几乎做到随到随走。

    高铁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还刺激了人流、物流的涌动。许多地方的经济建设将高铁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支柱,网络化的高铁线路使很多地方进入了“同城时代”,形成了朝出晚归的“一日生活圈”。今年的春运马上就要开始了,铁路部门充分发挥高铁成网的优势,采取增开动车组列车、优化客车运行径路、扩大旅客列车编组、加快客车车辆周转及新车交付使用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开旅客列车,最大限度方便旅客出行,彻底扭转当前春运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