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肖培清
青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绚丽最辉煌最值得纪念与回忆的美好时光。
今年五四前夕,再次来到郑州铁路局管内太焦线孔庄站区,与老、中、青三代职工亲密接触。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青春奋斗的美丽,看到了青年思想的变化,更看到了铁路精神的传承。
50年前,孔庄的黎明被火车汽笛声唤醒。从那一刻起,共和国铁路版图上增添了一条新的煤运通道——太焦线,郑州局的档案里多了一个四等小站——孔庄站。半个世纪以来,青春之歌就一直在孔庄站区回荡。
今年59岁的孔庄信号工区信号工司国兴是站区年龄最大的职工。交谈中,司国兴给说得最多的、让人记忆最深刻的都是关于青春的故事。
建站初期,职工住的是小平房,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站区没有水源,职工生活用水都是到离站区很远的河里挑,一来一回至少一个多小时。
“那时虽说条件艰苦,但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相对简单,加上车流量不大,我们这些 ‘门外汉’很快也成长为安全生产的骨干力量。”回忆青春,司国兴有说不完的话题。
2013年,郑州局将孔庄的6502信号电气集中联锁设备换成了计算机信号联锁设备。向青年职工学习计算机知识成了司国兴的头等大事。 “学得懂学不懂都要学,不学更不懂。”司国兴拜工区唯一的大学毕业生常卫卫为师。从计算机操作到调看数据,从分析数据到研判故障,头发花白的司国兴常常“缠”着小常 “穷追不舍”。 “有时,一个问题他要问好多遍。当时明白了,可过不了两天,他又忘了,又要来问。”面对司国兴的 “纠缠”,小常总是耐心地回答, “说实话,回答司师傅问题的过程也是我加强学习与记忆的过程。同时,我也感到了身在孔庄的价值所在。”
青年是企业的中坚,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有信仰,能奋斗,敢担当,一个民族就有希望,一个企业就有前途。孔庄站区的青年职工用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老一代孔庄人认准了一个最简单、最实在的道理:铁路安全不好,自己就对不起国家给的工资。就是凭着这朴素的安全和责任意识,孔庄人创造了太焦线投入运营以来无任何事故的好成绩。近年来,随着重载、提速以及列车密度的增加,线路养护、安全防控难度增大,新一代孔庄人不仅继承了“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孔庄精神,而且积极创新,让“放心线”变得更加放心。这其中,有老一代孔庄人的言传身教,也有各单位的重视与培养,更包含了郑州铁路局对青年职工的重托与厚望。
今天的孔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已有了很大改善。孔庄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磨砺后,不仅留下了亮丽的房舍和优美的工作环境,更留下了一种百炼成钢的精神品质和坚强意志。尤为可喜的是,这种品质和意志已经在青年一代孔庄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种品质和意志是弘扬新时期铁路精神应当具备的,也是安全新生力量的源泉。
肖培清2014年3月3日,工区信号设备因输入电压不稳,不能正常工作。小常拿着图纸对比查找故障原因,仅用了5分钟的时间就排除了故障。小常将排除方法教给了工区老职工。从那时起,小常就经常将学习心得、故障处理方法等与老职工分享。就在采访的当日,信号设备又因电压不稳出现故障。司国兴按照小常教的方法 “手到病除”。
铁路工种众多,且大多分布在条件艰苦、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方奋斗,付出会比常人多很多,遇到的挫折也会有很多,但留下的美好记忆也有很多。
今年47岁、在孔庄站坚守了23年的崔红山回忆起在孔庄站工作的岁月,记忆最深的莫过于所带的徒弟个个品行优良、技术过硬。 “这些年来,我带了11名徒弟,有3名当上了值班员,有8名是助理值班员,他们都是技术骨干。”说这话时,崔红山充满了成就感与满足感。
崔红山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年26岁、家在山东东明的邢友信是站区最年轻的职工之一。2009年9月,小邢被老站长从长治北站接到孔庄站后,除了打饭、上厕所的时间外,将自己关在单身宿舍一个礼拜。 “要不是车站让我与小邢结对子,我还不知道车站来了新人。”
“那段时间,脑子里想的全是离开这个鬼地方。师傅与我结成对子后,给我讲过去的孔庄站,我思想才慢慢有了转变。”如今已是值班员的小邢告诉,师傅与他谈心后,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道: “安下心、扎下根,孔庄站、献青春。”
在孔庄站奋斗,青年职工最担心的就是怕找不到对象。2013年,在家人和朋友的撮合下,小邢终于遇到了一个懂他的女孩。正当小邢准备拜见女孩的家长时,入冬后飘然而至的一场大雪让他的计划泡汤。雪情就是命令。为确保行车安全畅通,小邢主动留了下来。那场大雪纷纷扬扬飘了一个多礼拜,也在小邢的心头积了一个多礼拜。
小邢的心事被师傅看破,师傅和站长合计将小邢的女朋友邀请到孔庄。看到女朋友的时候,小邢心头的阴霾顷刻间消散。 “一场大雪不仅考验了孔庄站,也考验了我们的爱情。”小邢说。
孔庄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他们对青春的美好回忆。
今年28岁的赵超说起去年参加铁路局技能竞赛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因为没有复诵限速区间,我与大奖擦肩而过。”此后,赵超十分懊悔与痛心。但在孔庄站站长郝强的眼里,作为一名入路不久的新职工,能从孔庄站走出去,代表长治北站近3000名职工参加全局技能竞赛,已是孔庄站的荣耀。参加比武活动回来后,倔强的赵超重拾规章、重记笔记、重练技能,在今年长治北站举办的百题背规比赛中摘得桂冠,成为了 “百问不倒”的 “活规章”。
如今,孔庄站的青年人已经接过了老一辈孔庄人的接力棒,并一路高歌,勇往直前。
工务人是孔庄站区最辛苦的一个群体。在孔庄线路工区管辖的17公里线路中,曲线有30条,曲线累计长度占到了整个线路长度的90%,最小曲线半径仅为295米,线路平均坡度达到18.9‰。
“小半径曲线是铁路最难养护的设备,也是质量最不稳定的设备。”今年49岁的孔庄线路工区工长李泽亮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5000吨重载列车的大量开行,列车对线路的磨损程度越来越大,线路几何尺寸的变化越来越快,增加了设备养护的难度。”
孔庄线路工区21名职工中有13名是近5年来到这里的青年人。在老一代孔庄人的记忆里,寂寞、艰苦是孔庄的代名词。新一代孔庄工务人继承和发扬“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孔庄精神,探索出了 “道岔一枕一检查、缓和曲线二枕一检查、圆曲线和直线三枕一检查”的 “123”检查法,让 “放心线”更安全。
青年人的到来,给孔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李泽亮说,这些青年人大多是“90后”,在家中都是独生子,没有干过重活、苦活。到了孔庄却不一样,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扛着一堆工具,一走就是几公里,但他们中没有人叫苦叫累,不仅在山里呆了下来,而且还干得十分出色。
“过去,班组里都是一些老职工,每天下班后,大家洗洗后就回到宿舍休息,平日里工区很是安静。”近年来,郑州局为孔庄站修建了标准的篮球场,并有意将年轻人放到孔庄站锻炼。每天下班后,年轻人聚在一起,打篮球、羽毛球,小院里欢歌笑语。 “看着他们生龙活虎的身影,感到自己也年轻了不少。”李泽亮笑着说。
今年51岁的杜国水告诉,经常与青年人待在一起,打球、聊天成了他的最爱。
2013年3月,月山工务段在孔庄设立了青年工作站。刘练功、宋龙、王东明、姬朝辉等大学毕业生在这里跟班作业,学习现场养护知识,从老职工身上感悟孔庄人的精神。 “这个地方设备复杂、环境艰苦,自己学到了很多山外学不到的东西。”从石家庄铁道大学毕业、已在孔庄工作了两年的刘练功说。
青年时期多吃一些苦头,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如今,孔庄成为了郑州局青年职工教育基地。2014年3月13日,新乡电务段团委组织28名团员青年代表到孔庄站区学习。这个段焦作信号车间青年职工赵文佳在观后感中写道: “来到工区,和师傅们坐在一起,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不管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是满脸笑容,工长张新社憨厚朴实的笑、老职工司国兴亲切和蔼的笑、青年职工常卫卫内敛腼腆的笑……这笑,是他们经过艰苦磨砺后的从容,是他们面对恶劣环境的态度,是他们收获安全的喜悦,是新时期铁路精神的具体体现。”
这笑,更是奋斗青春的美丽绽放!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