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亘于陕西、四川两省交界处,主峰平均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的大巴山之巅,襄渝铁路最高海拔处,有一面飘扬30多年的旗帜,这就是孕育了闻名全国的“巴山精神”的坚强堡垒,一代代巴山的养路人,以钢铁般的顽强意志和敬业奉献精神,把管内线路由担心线养护成了安全优质线,实现了35年安全生产零事故、管内设备质量合格率和优良率均为100%的好成绩。
襄渝铁路线上大巴山腹地荒凉闭塞,条件非常艰苦。巴山腹地的巴山铁路人,在孤寂与清苦相伴的秦岭深处弹丸之地,安心山区工作,坚定乐观地开拓拼搏,艰苦创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代代巴山人团结一致,锤炼和形成了“巴山精神”,得到了中组部、铁道部和陕西省委的高度赞誉。“巴山精神”是根植在巴山人血液和骨髓里的一种价值追求,是巴山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就在这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生活物资匮乏的地方,巴山人民还是以吃苦为荣、艰苦奋斗,将山区铁路打造成一条条放心铁路,直到现在,巴山人民还一直以“巴山精神”作为一面旗帜,时刻激励自己认真学习、踏实工作。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将养路事业做的更好。
纵横交错的铁路就像是他们经过岁月痕迹之后的皱纹,布满了苍老的面庞,想想饱经风霜之后带来的是铁路基础设施的完备,以及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方便,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在铁路部门的最前线。从来不曾抱怨过气候的多变,和环境的艰难。
王美瑛、解和平、管煜等从他们的身上将巴山精神体现的很充分,他们就是巴山人的代表,也是以后巴山人的真实写照。王美瑛作为一名女工,她不畏艰苦依然奋斗在一线,尽管环境如此恶劣,她还是坚持自己的铁路事业,管煜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作为巴山工区的领导人,吃苦在前,处处为工友们着想,通常哪里最辛苦、哪里最脏,哪里最累,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经常在同志们都下班了之后,他依然加班加点,同志们都回家了他还要写计划、业务。不但在工作中帮助他人,而且在生活中照顾他人,在他的眼中,工作就是他的家,工友们都是兄弟姐妹,照顾不了妻子和生病的儿子,都是为了这个铁路之家,管煜放弃小家为了大家,将最好的留在了铁路事业。
他们的精神感动着我,并且引导着我,使之成为我工作中的标榜,我们更应该继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新时期巴山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时刻保持在岗一分钟就做好六十秒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最好的自己。(张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