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13日电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的交通工具,在现代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促进装备制造业,拉动地方经济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铁路建设是个长期行为,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短期收益低,给铁路快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2013年三季度审计报告中可以看出,去年前三季度铁总税后亏损17.31亿元;截至去年9月,中国铁路总公司总资产4.84万亿元,负债3.06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上升到63%。大规模投资加之高负债率对铁路造成的经营压力因此可见一斑。

保障铁路建设较快发展,如果仅仅凭借政府,依靠国家,力量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民资,引进整个社会的资金力量。但是,正是由于铁路盈利能力的影响,让不少资本都“望而却步”,也就是说,门虽然开了,但是人家还是不愿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8月《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研究设立铁路发展基金,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法人投入。基金未来主要投资国家规定的项目,社会法人不直接参与铁路建设、经营,但保证其获取稳定合理回报。这样一来,由于铁路发展基金的投资会落实到具体项目,关键是可以保障投资收益,风险也可以得到保障,民营资本也会因此更乐意进入。

此外,铁路的高负债率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较快,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资产估值严重不足,而“高负债率”的帽子一旦扣上,又必定影响铁路接下来的融资建设。《意见》中也因此指出,要在抓紧清理资产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资产评估工作,摸清底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并将这项工作交由中国铁路总公司、财政部、铁路局负责。按照《意见》要求,铁路资产一旦盘活,发展潜力也将不断加大。

总之,铁路投融资最终目的还是要消除铁路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子,真正将铁路推向市场,融入市场。在国家这个“总指挥”带好方向的前提下,全社会力量共同发力,铁路今后的发展一定后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