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是农历节气的 “大寒”。当天,乌鲁木齐气温为零下21摄氏度。
16时40分,乌鲁木齐至上海的T54/51次列车驶进乌鲁木齐站一道。列车停稳后,乌鲁木齐站客运丙班上水组组长朱崇洲麻利地握着胶皮水管,把2号至6号车厢下方的铁水管头套住,然后快步走到每口上水的水井处,打开水阀。
有些驼背、今年已经58岁的朱崇洲,在乌鲁木齐站干上水工作已经24年了。
17时09分,距离开车只有5分钟了,车站停止检票的铃声响起。按照作业程序,朱崇洲及时关闭水井水阀,拔下管头,然后转动5根21米长的胶皮水管,让管子里的存水流出。
随后,朱崇洲将嘴巴对准每根冰冷的胶皮水管的管头,用力地吹了起来。看到疑惑的目光,他解释说: “这是为了防止胶皮水管结冰被冻住。每次给列车上完水后,我们都要用嘴吹水管。”
17时14分,T54/51次列车启动,朱崇洲和同事们依次吹哨,蹲下避车。
由于增开了临客,朱崇洲和同事们经常在乌鲁木齐站不同的股道间奔跑着上水。
到去年春运为止,朱崇洲已连续15个除夕夜都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
“上水工作必须在列车停靠时间内完成。乌鲁木齐站一道有19口上水水井,三道、六道也各有19口上水水井,一般每名上水工要上5节车厢的水。”朱崇洲说。
春运期间,乌鲁木齐站每天开出34趟旅客列车,这意味着每个岗位每天平均要给170节车厢上水,上水工要用嘴吹170次水管。如果两班倒,每名上水工要吹85次。
“每条水管21米长,吹起来特费劲吧?”问。
朱崇洲回答: “我们都习惯了。感觉肺活量也增大了。你听我们上水工讲话,个个声如洪钟。”
其他几名上水工说,尽管工作辛苦,但车站领导很照顾他们,专门给他们配发了高质量的防水棉裤、棉靴、大衣,还给他们配备了微波炉、电暖气等设备。
“组织上关爱我们,我们更要干好本职工作,给每趟列车上满水,为实现春运 ‘三个出行’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朱崇洲充满信心地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