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8时40分,载有近800名旅客的K6067次球迷专列从南充站缓缓驶出,途经成都西站,开往夹江站。

专列的价值,始于对需求的精准回应。过去,跨城观赛往往意味着抢票难、转车累、返程无保障的困境,大量助威道具的携带更让球迷倍感不便。而 K6067 次专列的开行,彻底颠覆了传统出行模式:铁路部门主动对接球迷组织,量身定制 “赛前出发、赛后即返” 的运输方案,预留行李存放区域、配备便民服务箱,车站开通 “绿色通道” 并联动志愿者提供全程引导。从 “坐等旅客上门” 到 “主动对接需求”,从标准化运输到个性化服务,这种转变背后,是铁路部门对 “人民铁路为人民” 宗旨的深刻践行,更是公共服务从 “有没有” 向 “好不好” 升级的鲜活例证。

车厢内外的热烈氛围,彰显着情感共鸣的服务温度。红色助威条幅与球迷服装相映成趣,自发组织的拉歌、战术讨论、助威口号此起彼伏,让列车成为赛场外的 “第二主潮。当 K6068 次列车为看完球赛的球迷延迟发车,这份超越常规的包容,让 火车不等人”的俗语有了温暖例外。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趟专列激活了“赛事流量”向 “发展增量” 的转化密码。作为“铁路+文体旅”融合的创新实践,K6067 次专列并非孤例。今年以来,成都局集团公司已累计开行“球迷专列”“歌迷专列” 39 列,发送旅客 2.8 万人次,涵盖多种列车类型,形成“观赛+消费”的良性循环。球迷们在为家乡球队助威的同时,也可能走进沿线城市的景区景点、特色街区,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这种“文体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既盘活了非高峰时段的铁路资源,又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实现了体育赛事、铁路运输、文旅消费的多方共赢。

当铁路部门主动拥抱消费市场变化,将运输服务与“赛事经济” 深度融合,我们看到的是基础设施从 “交通动脉” 向“发展纽带”的升级,是民生服务从 “满足基本” 向 “创造美好” 的跨越。(欧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