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的夕阳总是令人格外留恋,尤其是一轮红日正好悬挂在铁路延伸到远方消失的地平线正上方时。天窗结束,一天的工作顺利完成。此刻,夕阳正将铁轨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余晖洒在钢轨上,映出的光带将视线引导向远方,密密麻麻的接触网将红日分割成一片一片。

恍惚间,记忆被这熟悉的景色唤醒。

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火车。每当放学后,我总是会雷打不动的出现在铁路边,抓着封闭网,把脸紧紧的贴在网片上,用劲观察着封闭网里面的世界。直到寒意来袭,才抓起地上的书包向家里跑去。

最期待的便是跟着父母坐火车。这意味着我终于可以突破那道封闭网,走到火车站里面去看火车,来一个“零距离接触”。那时的绿皮火车开得慢,从宝鸡到西安要走两个半小时。我总爱趴在车窗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掠过的风景。铁路边一个个一闪而过的电线杆、前方一望无垠的麦田、远处巍峨的秦岭让我应接不暇。每一个新奇的风景都能让我兴奋许久。

随着坐火车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在车上望着不断向后倒退的景物,一个念头总会像小鼓似的在心里反复敲:火车的前方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有更美的风景在等着?要是能看看列车前方的风景就好了。

这个小小的愿望,像一颗种子,悄悄在心里扎了根,连做梦都偶尔会梦到自己站在火车最前面,迎着风看远方的风景。

这个愿望在去年被实现了:适逢降雨,工长安排我第二天登乘机车检查线路设备。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的心脏像要跳出胸腔一般——儿时那个尘封了十几年的愿望,竟然真的要实现了?那天晚上,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满脑子都是驾驶室里面的样子:会不会有好多复杂的开关按钮?从前面看出去,铁轨是不是会变成一条银线?

第二天,登上机车驾驶室的那一刻,我屏住了呼吸。眼前的视野豁然开朗,不再是车窗两侧局限的风景,而是延伸向远方的铁轨,像一条银色的绸带在大地上铺展开来,一直通向天际。远处的云朵仿佛挂在接触网上面,风从车窗的缝隙吹进来,带着田野的清香,我下意识地想掏出手机拍下来,手指刚碰到口袋,却突然愣住了:这就是我小时候朝思暮想的风景啊,真的比梦里还要辽阔。

列车缓缓开动,我迅速回过神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注意力集中,仔细观察线路状态。那些关于风景的想象突然像被风吹散的雾,悄然褪去。

我低头看着检查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项目,又抬头望向前方绵延的钢轨,刚才还觉得是格外美丽的银线,此刻却成了需要逐寸审视的“考潮,要是漏看了一处隐患,后果不堪设想。我立刻收敛心神,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前方的轨道上,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

列车向前行驶,前方的风景不断变化,可我却无心欣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能放过任何一处隐患。

曾经心心念念的风景就在眼前,我却成了那个“视而不见”的人。偶尔有飞鸟从前方掠过,我下意识的反应不是欣赏,而是判断它是否会影响列车运行;看到路边的树木倾斜,第一时间就想记录下位置,提醒后续人员注意。

我忽然明白,小时候觉得车窗两侧的风景是旅途的全部,是因为那时的我只需要享受旅程;而现在,前方的风景不再是单纯的景致,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每一寸向前延伸的铁轨,承载着无数旅客的期待与信任,承载着人们铁路为人民的使命。

想到这里,心里突然有些自豪。我在实现愿望的同时,还收获一份更重要的担当。

列车抵达终点站。儿时的愿望已经实现,可我却收获了比看风景更珍贵的东西。那些掠过车窗两侧的归途风景,是结束工作后心底的温暖,看到远处的村庄灯火,就想起家里的饭菜香;而前方延伸的钢轨则是我必须扛起的责任。这便是属于我的铁路风景,一头连着梦想,一头系着担当,在每一次出发与归来中,书写着属于铁路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