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8时30分,随着一声风笛长鸣,Y841次列车从常德站缓缓启动,载着常德淮阳中学的近1000名师生向着韶山飞驰而去。

“最好的课堂永远在路上”,Y841 次列车的开行,正是对这一教育理念的鲜活实践。传统红色教育常囿于书本与课堂的局限,而研学专列将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深度融合,让红色精神从文字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体验。从常德站出发的旅程中,车厢不再是单纯的运输空间,而是承载思政教育的移动课堂。学生们在行进中翻阅史料、交流感悟,待抵达韶山后,伟人故居的青砖黛瓦、纪念馆里的旧物遗存便有了更真切的情感联结。这种“寓学于途”的模式,让 8.2 万余名学子在亲身体验中读懂革命历史,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春血脉。

Y841 次列车的平稳启程,背后是铁路部门精准细致的服务支撑。针对大规模师生群体的出行特点,常德站提前搭建“校站联动”机制,不仅深入校园开展安全宣传,更在车站开辟全程绿色通道,从进站引导到检票落座实现“一站式” 保障。这种定制化服务跳出了常规客运的框架,将“安全、便捷、贴心”的标准落到实处:增派的服务人员、优化的候乘流程、细致的安全巡查,每一项举措都既减轻了学校的组织负担,又让师生出行更添安心。从“走得了”到“走得好”,铁路部门用专业服务为红色研学保驾护航,展现了“人民铁路为人民” 理念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

作为湖南红色教育的亮丽名片“我的韶山行” 专列将铁路网络优势与红色资源禀赋紧密结合。一方面,它让韶山的红色文化资源突破地域限制,通过流动的列车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研学客流为革命老区带来消费活力,从餐饮住宿到文创产品,形成“列车开来、人气聚来、发展起来” 的良性循环。

这趟列车不仅是一趟研学之旅,更是一次精神传承之旅、一次服务创新之旅、一次协同发展之旅。从第 1 趟到第 100 趟,研学专列的每一次出发,都在诠释着,铁路的价值不仅在于连接地理的距离,更在于搭建精神的桥梁、激活发展的动能。(何峰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