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截至9月19日,全线累计开行货物列车突破6万列,货运量超676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运输突破1500万吨。(中新网 9月20日)
在“一带一路”的壮阔画卷中,中老铁路并非是一条普通的交通线,它以钢轨为笔、创新为墨,凭“铁路力量”重塑物流格局、激活经贸潜力、联结民生福祉,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深度交融的“钢铁脊梁”。
铁路是打破地理阻隔的“破壁者”。过去,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陆路运输受地形、设施限制或其他因素影响,货流常遇“堵点”。中老铁路不仅串联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更借“通道+枢纽+网络”布局,将跨境运输延伸至19国31省(区)市。从昆明到万象,从东南亚腹地到欧洲市场,铁路以稳定运力和高效衔接打破空间壁垒,让市场要素顺畅流动,实现“千里一日达”的跨境物流新体验。
铁路是降低发展成本的“赋能者”。物流成本曾制约区域经贸,中老铁路则给出“性价比”解决方案。据世界银行数据,万象至昆明陆路运输价降40%至50%,老挝国内物流成本降20%至40%,超五成货流从公路转向铁路。这既减轻企业负担,又吸引产业链向沿线集聚,让“中国制造”更具竞争力,东南亚特产更低成本进入中国,以“成本减法”换“经贸加法”,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筑基。
铁路是推动模式创新的“引领者”。从“铁路快通”提效,到“澜湄快线”打造精品;从“京滇.澜湄线”、“沪滇.澜湄线”拓展覆盖,到“中老铁路+中欧班列”打通国际新通道,铁路部门以创新丰富产品、优化模式。如今,3300余种跨境商品流转,“中国制造南下、东南亚特产北上”格局成型,老挝、泰国至欧洲运输时间缩至15天,铁路也从“运输工具”升级为串联多元市场的“综合平台”。
铁路更是联结民生福祉的“纽带者”。东南亚热带水果借铁路运输端上中国百姓餐桌,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物品助力东南亚基建,中老铁路超越“货物运输”,成为传递民生温度的载体,让各国民众共享互联互通成果,让“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随钢轨落地。
未来,随着中老铁路物流体系完善、运输模式创新,这条“钢铁脊梁”将承载更多期待,推动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向更深层次迈进,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覃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