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线焕新颜:中企承建蒙巴萨通勤米轨铁路开启民生新篇章
当地时间9月17日,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通勤米轨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条承载着百年历史的老线,经过全面修复与升级改造后焕发新生,不仅打通了当地民众通勤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为中肯共建“一带一路”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百年老线重生:从历史沉淀到现代交通动脉 蒙巴萨通勤米轨铁路始建于1896年,是东非地区最早的铁路之一。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部分路段因年久失修而断行,设备老化导致时速仅22公里,全程耗时长达21小时,且事故频发。作为非洲东部最大港口蒙巴萨的“生命线”,这条铁路曾因运力不足迫使货物转向公路运输,加剧了港口拥堵与货运过载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 2022年8月,肯尼亚政府启动蒙巴萨通勤米轨修复项目,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接。项目全长16.8公里,涵盖2.9公里新建段(含马库帕跨海铁路大桥)与13.9公里修复段,并同步建设蒙巴萨岛中心站及区域管理办公楼。历经三年攻坚,这条百年老线以全新面貌回归,成为连接蒙内铁路终点站与蒙巴萨市区的关键纽带。 民生工程落地:30分钟通勤与3元车费的普惠效应 项目开通后,最直观的改变是民众出行效率的质的飞跃。此前,从蒙内铁路蒙巴萨终点站到市区需打车1小时,费用约60元人民币;如今,乘坐通勤米轨仅需30分钟,票价降至3元人民币。这一“时间压缩”与“成本降低”的双重红利,让普通民众真正享受到便捷交通的实惠。 “过去每天通勤要花两小时,现在半小时就能到家。”蒙巴萨市民阿里在通车首日体验后感慨。据统计,项目日均运送旅客超5000人次,高峰期单日客流量突破1万人次,有效分流了公路交通压力。更深远的是,通勤成本的降低释放了居民消费潜力,促进了沿线商业繁荣。蒙巴萨市中心的集市因人流量增加,商户日均收入增长约30%,形成了“交通改善—客流增加—商业活跃”的良性循环。技术赋能与本土化实践:中国标准的非洲落地 项目建设中,中国路桥将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深度融入非洲土壤。针对蒙巴萨湿地的复杂地质条件,团队采用高桩承台基础技术,确保跨海大桥在潮汐与盐雾环境中的稳定性;在站台施工中,运用现浇混凝土压花工艺,使345米长的站台面层兼具美观与耐用性。为应对雨季施工挑战,项目部通过优化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将压花工艺效率提升40%,保障了节点工期。 本土化是项目的另一大亮点。项目90%以上员工为当地招聘,累计创造800个就业岗位,并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技术工人。25岁的焊工詹姆斯从零基础成长为班组骨干,如今已能独立操作自动化焊接设备。“中国师傅不仅教我技术,更让我看到未来的可能。”他说。此外,项目设立的技能培训中心已为肯尼亚铁路行业输送200余名专业人才,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战略价值凸显:强化蒙巴萨枢纽地位 肯尼亚总统鲁托在通车仪式上强调,这条铁路是“国家公路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巩固蒙巴萨港作为东非经贸与旅游枢纽的地位。数据显示,蒙巴萨港年处理货物超3000万吨,其中70%需通过铁路转运。通勤米轨的开通,使蒙内铁路与既有米轨网络实现无缝衔接,形成“港口—干线铁路—城市”的立体运输体系,预计每年可减少公路货运量200万吨,降低物流成本15%。 从区域视角看,蒙巴萨作为东非共同体门户的作用进一步强化。铁路的便捷性吸引了更多国际企业入驻,促进加工制造业与物流业集聚。世界银行报告指出,项目带来的交通效率提升,有望在未来五年内推动肯尼亚GDP增长0.8个百分点,创造超1.2万个间接就业岗位。 共建“一带一路”:小而美的民生典范 作为中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缩影,蒙巴萨通勤米轨项目以“小而美”的特质赢得广泛赞誉。项目不仅修复了基础设施,更通过技能转移、就业创造等软性投入,实现了从“硬件联通”到“人心相通”的跨越。肯尼亚道路和交通部长戴维斯·奇尔奇尔评价:“这是中国朋友送给肯尼亚的礼物,它连接的不只是铁路,更是两国的未来。” 站在马库帕跨海大桥上,望着飞驰的列车与波光粼粼的印度洋交相辉映,这条百年老线的重生,恰似中非合作蓬勃生机的写照——以技术为笔,以民生为卷,共同绘就互联互通的新画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正式开通运营09:51
- 突出标准引领:持续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11:20
- 2023第十六届轨道交通与城市国际峰会圆满02:03
- 陕铁职院: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产业升级创09:42
- 广东省“千企兴千村”(粤东)消费帮扶助06:5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