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麓,浩浩汾河水畔,一列列公益性 “慢火车” 如同流动的音符,在三晋大地的沟壑梁峁间奏响动人的乐章。这些被老乡们亲切唤作“铁公交”的列车,以不到 60 公里的时速,慢悠悠地穿梭于山川之间,不仅丈量着表里山河的每一寸土地,更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成为连接城乡、温暖民心的重要纽带。
“慢火车”的“慢”,恰是其最动人的特质。在追求高速与效率的时代,它们不与高铁争速,不与动车比快,却精准地契合了山区百姓的出行需求。车厢里,可能有背着竹篓、带着新鲜蔬菜去县城售卖的老农,有背着书包、往返于城乡求学的孩子,有提着行囊、走亲访友的村民…… 低廉的票价、灵活的停靠站点,让 “慢火车” 成为乡亲们最可靠的出行伙伴。
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慢火车” 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山区特产的 “搬运工”,将太行山的核桃、汾河畔的瓜果等原生态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城市,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它们是乡村旅游的 “宣传员”,带着好奇的游客深入太行深处、汾河岸边,领略三晋大地的原生态风光与民俗文化,带动了沿线农家乐、民宿等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慢火车”驶过的每一段铁轨,都在为乡村振兴注入实实在在的动力。
在快速发展的交通网络中,“慢火车”的存在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平衡区域发展的“调节器”,让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共享交通发展的成果;它们是传承乡土文化的 “载体”,在慢悠悠的行驶中,将三晋大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故事悄然传递;它们更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彰显了铁路部门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与深切关怀。(刘宇坤)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