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随高铁飞驰祖国南北,大河上下。一天下来,近17个小时的旅途奔波,紧张忙碌的作业状态,及时补水不可或缺,必须得拥有一个心仪的水杯。
仔细观察,同事们的水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既满足饮水需要,又体现各自审美特质。男同事多半双层钢化玻璃杯,带过滤茶叶茶水分离的,饮茶水,换茶叶,方便实用快捷。女同事的多是食品级PP塑料带盖封口杯,体现出干净卫生,秀气文雅之风。尤其刚上班的小姑娘,水杯盖上还会站立着宠物头像,栩栩如生,养眼可爱,趣味横生。
我很少喝茶,因而采用了食品级塑料杯,重量轻,携带方便。渐渐地,工作中,需要在列车两头转换,一不小心,杯子就会被遗忘,落在另头。就算不忘记,拿在手中,还有作业工具,巡视宣传起来也不太方便,显得不协调。
于是,工作中,塑料杯很少使用,留在了行李箱中。毕竟,高铁列车每节电茶炉边备有纸杯,随用随取,煞是方便。这样以来,我便在列车车厢两头各自备上一杯开水,每趟巡视车厢前后,喝上几口。倘若冬天凉得快,就充点热水。因而,也总结出了经验,热水饮用,保护嗓子,响亮清脆,很少沙哑,起到了较好宣传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随着养生健康知识的普及,一个饮水 “微塑料”名词闯入视线,进驻脑中,渐渐引起了我的关注。自2018年首次报道人类肠道出现微塑料后,肺、肝、脾和肾脏组织中均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小于10微米的微塑料颗粒可能穿透肠道屏障,进入血液。2023年《纳米材料》上的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在被摄入体内后,仅2小时便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据了解,学界认为微塑料可能存在直接损伤、化学毒性、微生物载体健康风险。粒径小的微塑料穿透生物屏障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在组织中积累,可能引起炎症反应,微塑料表面吸附的有机污染物及添加剂可能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其表面可能附着有害微生物,成为病原体的“搭车工具”。另据一项研究发现,携带微塑料的颈动脉斑块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4.5倍。
面对无处不在的微塑料,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可以采取一些实用的防护措施:烧开水过滤法、选择合适的容器、使用高效过滤器、关注产品成分。饮水时,尽量沿用中国人传统的“喝开水”习惯,使用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盛装饮用水,优先选用反渗透膜家用水过滤系统,避免使用含塑料微珠的洗面奶、牙膏等个人护理产品。
了解到有关微塑料的知识,立即行动起来。网购了一款304不锈钢折叠杯。为方便工作使用,选择了小号款,容量仅仅60毫升。到货后,很快上手,拿起底座,往下轻轻用力,六节折叠杯便伸展开来,使用巧劲,逆时针稍用力旋转,得到相对固定,就可以接水饮用了。
用过一段时间,有了心得,需用手拿住折叠杯最上层边沿,以免下滑折叠,溢出水来。接水放置,同样需要轻拿轻放,谨防折叠水出。当然,接水时,最好是温开水或凉开水,便于手持和饮用。
掌握了小小折叠杯使用规律,每次工作巡视前后,从手腕手机包外袋中,掏出折叠杯收纳包,拉开拉链,取出折叠杯,接上温开水,一口闷,连喝两杯,解渴润嗓,开怀惬意。
小小折叠杯,很快融入我的工作中,仿佛给我的生活配备了一个移动的水源,成为我的工作生活好帮手。不禁由衷感慨,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国家重器战略、科技、海洋等领域,也润物细无声地走进百姓生活,小小折叠杯就是最好的例证,它是时代进步的缩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新,永远在路上,前景广阔;用心,创造真正的价值,深得人们喜爱。
小小折叠杯,减少了纸杯的使用和微塑料暴露,保护了环境,避免自己变成“塑料人”。
小小折叠杯,我不必再依赖一次性纸杯或塑料瓶,每一次使用,都是一次对生活的尊重,对自我的一种关怀。每一次折叠,都是对环境的一份责任,对未来的思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要关注健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更要珍惜地球资源,让我们的环境更绿色,生活更美好。
我相信,小小折叠杯会和手机一样,与我同行,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因为它装下的,不仅是水,更是我对生活的热爱,追求与执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