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 20时28分K1373列车突发事故,空调停用到23时11分,27分恢复运行。22时4分,有男青年在劝阻未果后,用安全锤砸碎玻璃通风。进站后警察对其批评教育后放行,车辆人员用约1小时更换车窗后列车继续前行。
网上舆情评论海量滔天,各自视角多样,但都未溯源到真正的核心缺陷环节,是应急通风降温设计不足,积极补充完善才是后续改进关键要点。
九十年代空调车刚批量投入使用,就曾听到大量身边周围人议论纷纷,感慨吐槽为追求美观而过于封闭的理念,难以适应亚热带应急防暑需求,迟早会出现或大或小麻烦。然而,上个世纪末期,改革开放才十多年,经济条件还较差,很多家庭尚未装备空调,或即使安装也舍不得常开,电扇仍是消夏主力,身体抵抗炎热酷暑能力强劲,当时铁路重心全力应对超员,千方百计提速、扩大运力和确保安全正点率。那时经常坐车旅客难免碰巧偶遇晚点或夏季空调失效,也只是私下牢骚抱怨运气不好,全社会对此都未热心重视。
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生活条件普遍天翻地覆式改善,耐热阈值断崖式下降,应急设施却未同步跟上这种时代新需求,闷热忍耐度和防止灾害扩大化的冲突层出不穷。
通报解释未能得到舆情的理解和买账认可,其中有缺乏对旅途不快体验致歉的态度因素,但更是因为公众和专业人士对风险严重程度研判的截然反差。行业机构有充足理由信心认为安全可控,民间却倾向误以为身处绝境,认同开门砸窗者众多,主要源于对万一意外的判定心中无数,对交通科普性常识的普遍误解。实际上,厕所、洗脸间、乘务室等八十多个气窗第一时间已打开,并未有缺氧窒息隐患,但体表温度如蒸笼般难以忍耐的糟糕不佳舒适感。车厢长达25米,其实单个门窗通风距离和效果极为有限,开门破窗反而急剧增加潜在高危隐患,如碎玻璃扎伤,荒郊野外夜晚摔倒踩踏坠落、邻线伤亡、漏乘、迷路等二次事故可能性,靠原始粗暴甚至破坏方式来应急通风,弊远远大于利,得不偿失而很不靠谱,并非是值得提倡推荐的理想方案。
官方免于处罚,又可能担心破窗效应而仍批评教育,有其合情合理性,但让砸窗者背负过错不当道义责任,也引发舆论对复杂处境时哪种尺度可开始自救的普遍疑虑。普通人对紧急避险临界点未必能精准判定,如果给出的临界范围标准要求苛刻过窄,民众即使察觉危险来临仍惧怕担心迟迟犹豫不决,危机关头不敢迅速决策,容易自我延迟束缚而酿成更大悲剧,有人说司马光也会考虑大缸赔偿贵重、举石不定而错失救命良机。民意对处理结果多持不满情绪,认为小伙顶着处罚风险而被支持表扬居多,甚至因为这份勇气勇敢而捧为英雄壮举荣誉。另外,旅途精神压力相对紧张,体感不适的联想容易放大危害的主观感受,等待过程的信息不透明、不确定性也使内心忧虑恐慌感倍增,相比日常更易应激性判断和行为举措。
因此,最好的责任定性模式是营造既能认真研判利弊、又能放心放手应急的宽松氛围,允许轻微误判而适度拓展许可授权范围,实行更宽容大度的“三不主义”:不鼓励;可指责同类行为、但当事个体尽量不受经济和道义的责罚惩戒。
应急处置是现有能力条件下按事先预案流程去努力减少损失,那个奋力劝阻和堵在破损窗口前的列车员,严格遵守预案,理应不被责怪为官僚教条僵化;相关部门甚至未雨绸缪做最坏准备,调配十辆救护车待命等。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内部预案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时,就要考虑长远设计本身是否欠妥,而这些不应让忠于职守的现场人员、基层客运部门来背黑锅,他们不具备这种解决能力。如果即使预案的制定和执行不再能得到社会接受认同,就应考虑进一步升格,去堵住背后暴露出来的硬件源头缺陷,如多增设气窗、备用风扇等有效硬件设施,以及在气窗等部位张贴印制应急标识让乘客知晓。设备层面紧跟上现代生活方式的应急需求,才能彻底消除矛盾分歧的根基,为让未来乘客对应急服务满意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