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为观察中国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窗口。今年前五个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3%,物流业总收入突破5.6万亿元,增长4.2%。尽管增速较前期略有回落,但物流运行“稳”的基调未变,“进”的动能持续增强。从高端制造到绿色物流,从消费复苏到国际供应链优化,物流行业的结构性升级不仅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更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的新信号。

工业物流成为“压舱石”。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工业品物流展现出强劲韧性。1-5月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6%,其中装备制造业贡献率首次突破50%,成为工业物流增长的核心动力。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设备等高技术行业物流需求增速均超10%,电机、船舶等装备制造领域在设备更新政策推动下,物流量增速达10%-20%。这一趋势的背后,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加速转型。以智能制造、新能源装备为代表的新动能,正在通过物流需求的结构性增长,重塑产业链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驱动效应持续显现。设备更新、绿色化改造等政策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物流效率,更催生了电机、船舶等细分领域的爆发式增长。这种“政策+市潮的双重驱动,为工业物流注入了长期稳定性,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物流需求释放内需潜力。民生消费物流的加速恢复,成为拉动经济的另一大亮点。1-5月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4%,5月单月增速高达8.3%,创年内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是假日经济、以旧换新政策和电商新业态的共同发力。

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模式的成熟,让“直播间下单、半小时送达”成为常态,推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3%。而“五一”假期效应与国补政策的叠加,进一步激发了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以旧换新需求。物流需求的“消费端”提速,不仅反映了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更凸显了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

进口结构优化彰显主动权。面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进口物流结构呈现出“替代性增长”的鲜明特征。1-5月进口物流总额同比下降4.1%,但高技术中间品进口逆势增长,机床、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的物流量分别增长25.1%和8.4%。铁矿砂、煤炭等传统大宗商品进口量收缩,而智能制造所需的精密设备、芯片等高端产品需求上升,标志着我国正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供应链转型。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国内企业逐步摆脱对海外原材料的依赖,转向以高附加值产品替代传统进口,为经济安全与发展自主权提供了保障。

新能源赛道跑出“加速度”。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物流成为增长最快领域。1-5月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6.2%,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相关生产物流量增速均超30%。碳纤维、氢能源等新材料的物流需求同步激增,绿色物流赛道正从“新势力”蜕变为“主力军”。

这一趋势不仅契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预示着物流行业正从“成本中心”向“价值创造”转型。新能源产业链的爆发式增长,为物流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极,同时也倒逼物流企业加速绿色化改造,推动整个行业向低碳、高效方向迈进。

多式联运跑出“中国速度”。物流供给端的活力,是支撑需求增长的关键。1-5月,中欧班列、中亚班列等国际运输通道持续扩容,5月开行量同比分别增长30.9%和26.3%;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26.3%,国际航线增速尤为亮眼。多式联运的深入推进,使铁水联运集装箱量同比增长18.4%,有效压缩了物流成本,提升了运输效率。

与此同时,物流企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优化供应链管理。重点调查企业业务收入增长6.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头部企业在技术投入、网络覆盖等方面的先发优势,为行业竞争格局注入新活力,也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提供了中国方案。

结构升级打开增长空间。当前,物流行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设备更新、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加码,将为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提供持续动能;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创新,将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而绿色物流、多式联运的深化发展,则有望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从徐州球迷专列的精准服务到中欧班列的全球布局,从直播间里的“即时零售”到新能源产业链的“绿色崛起”,物流行业的每一次跃升,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未来,随着技术革新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物流行业有望在稳增长、促转型、保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