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至5月,中国铁路运输交出亮眼成绩单: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16.41亿吨,同比增长3.1%;旅客发送量达18.6亿人次,同比增长7.3%,创历史同期新高。这一组组数据不仅彰显了中国铁路的强大运输能力,更折射出其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民生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稳经济的“硬支撑”。铁路货运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今年前五个月,国家铁路货运量的稳步增长,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数据显示,1至5月国家铁路发送煤炭8.45亿吨,其中电煤5.75亿吨,铁路直供电厂存煤保持高位,有效应对了迎峰度夏能源需求高峰。矿建材料、冶炼物资、粮食等重点物资运量分别同比增长22%、9.1%、5.5%,为工业生产、农业稳产和民生保障注入动力。

与此同时,铁路部门通过“公转铁”“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持续降低物流成本。例如,国家铁路累计发送铁水联运集装箱货物683.3万标箱,同比增长18.4%,并开发多式联运“一单制”产品43个,压缩运输时限、提升效率。中欧班列、中亚班列、中老铁路等国际通道的高效运行,更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支点:中亚班列开行6046列,同比增长23%;中老铁路跨境货物发送250.2万吨,同比增长8%,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

惠民生的“幸福线”。铁路客运的蓬勃发展,则生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2025年前五个月,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1243列,同比增长7.5%,5月1日单日发送旅客2311.9万人次,创历史新高。铁路12306购票大数据精准调配运力,旅游专列、银发专列、跨境列车等多样化服务不断涌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全面放宽过境免签政策,铁路客运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1至5月全国铁路发送外籍旅客766.5万人次,同比增长29%,其中中老铁路跨境旅客发送12.4万人次,同比增长24.2%。广深港高铁发送跨境旅客1257.9万人次,同比增长16.7%,铁路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友好桥梁”。此外,铁路部门通过优化服务细节——如静音车厢、适老化设施、无障碍出行等——让旅客的旅途更加舒适便捷,真正实现了“以旅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智慧与协同共筑铁路新图景。铁路运输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与战略协同。当前,中国正在加速构建“数字铁路”体系,广泛应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牵引供电、调度指挥、运输组织等环节的智能化升级。例如,BIM技术在特长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效率,更攻克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技术难题。未来,随着“新基建”与铁路深度融合,铁路运输的效率、安全性和环保性将进一步提升。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正成为新增长极。以甘肃省天陇铁路为例,该项目通车后预计年货运量达250万吨以上,并带动沿线GDP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铁路网络的优化不仅强化了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的资源流通,更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高铁经济带”奠定了基础!此外,铁路与文旅、农业、制造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也将释放更多经济潜能。

铁路运输既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也是民生幸福的“连心桥”。从1至5月的数据看,中国铁路以强劲的货运能力保障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以多元化的客运服务满足了人民美好出行需求。未来,随着技术革新、国际合作和区域协同的深入推进,中国铁路必将以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