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D7594次列车上发生的“乘客赤脚扰序”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一名男性旅客多次脱鞋将赤脚置于邻座,面对其他乘客劝阻及列车员调解仍反复违规,甚至出现拍打他人手部的过激行为,最终被铁路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该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公共空间治理的深层思考:如何在保障公民权利的同时,构建有序、文明的公共环境?

规则意识缺失与权益边界模糊。‌此次事件中,涉事男子的行为已超出普通不文明范畴。其反复将赤脚置于他人座位的行为,不仅侵占公共空间,更直接侵害了相邻乘客的正当权益‌。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公民行使权利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而该男子行为已构成对他人乘车环境权的实质性侵害‌。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工作人员暂时劝阻后,该男子仍故态复萌,反映出其对公共规则的漠视已从“无心之失”升级为“明知故犯”‌。

此类现象并非孤例。近年来,高铁霸座、大声喧哗等行为屡见不鲜,暴露出部分公民在公共空间中的规则意识薄弱。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个体感知到违规成本低于潜在收益时,更易突破行为边界。这也解释了为何涉事男子在初次劝阻后仍选择再次违规——现行制度对“反复轻微违规”缺乏有效制约手段‌。

舆论监督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事件中,当事女性乘客通过拍摄视频引发公众讨论,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对公共秩序的关注。正如网友评论所言,“曝光不文明行为是对社会公德的守护”‌。舆论压力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道德警示,促使公众反思行为边界。数据显示,该事件登上热搜后,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亿次,间接提升了公众对《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的认知‌。

然而,舆论监督的局限性同样明显。一方面,网络声讨易陷入“情绪宣泄”,部分极端言论可能激化矛盾,如事件中男子因被拍摄产生对抗情绪,导致冲突升级‌。另一方面,舆论影响具有时效性,难以形成长效约束。正如社会学家鲍曼所言,“流量褪去后,规则真空仍将存在”。因此,仅靠道德谴责无法根治顽疾,需与制度约束形成合力。

法治手段的核心作用与实践路径。‌此次事件的处理具有标杆意义。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对涉事男子处以行政拘留,明确传递了“违规必究”的法治信号‌。2024年9月施行的新版《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更将扰乱秩序行为纳入“拒绝运送”范畴,为类似事件处置提供了更强法律依据‌。

从“赤脚扰序”到依法行拘,该事件的处理印证了法治文明建设的进步。但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公共秩序的维护既需要法律构筑刚性底线,也离不开公民道德素养的软性提升。正如《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5-2030年)》所强调的,“法治与德治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唯有在规则意识与法治保障的协同推进下,才能实现公共空间“各安其位、各享其权”的文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