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1号隧道下穿白沟引河段最后一板拱顶浇筑完成,标志着全长19.98公里的地下隧道群全线贯通。这条国内罕见的“地下高铁动脉”,以7.5公里长的1号隧道为核心,穿越520米白沟引河段,基坑开挖深度达30米,穿透6层承压水层,攻克了“零沉降”穿越城市核心区的世界级难题。施工团队采用三维地质建模、盾构机智能掘进等前沿技术,将施工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实现“地上花园城市,地下钢铁动脉”的智慧布局。这一壮举不仅刷新了中国城市地下高铁建设的技术标准,更以“绣花功夫”铸就了穿城越地的“地下长龙”。
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的贯通,是科技与基建深度融合的典范。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建设者将BIM、GIS、大数据等数智技术贯穿于设计、施工、监测全流程:通过BIM技术构建地下空间三维模型,提前规避300余处管线冲突风险;利用GIS系统实时监测基坑变形,将沉降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引入智能温控系统,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更值得称道的是,项目创新采用“装配式隧道衬砌”工艺,将单环衬砌施工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18小时,效率提升300%。这种“以智提质”的建造模式,让中国高铁从“建得快”迈向“建得精”。
作为“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昆通道的关键节点,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的贯通,将雄安至太原的时空距离压缩至1小时,形成连接京津冀与晋陕蒙的黄金走廊。其“四线并行”的地下空间设计,既保障了新区地面规划的完整性,又为未来轨道交通网络延伸预留了接口。数据显示,项目建成后,雄安新区至北京西站的列车运行时间将缩短至40分钟,年旅客吞吐量预计提升60%。这种“地上花园城市,地下钢铁动脉”的立体交通体系,让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华北大地加速流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的贯通,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发展理念的跃升。它见证着雄安从“一张白纸”到“智慧新城”的蜕变:地下隧道与综合管廊、数字城市系统深度融合,形成“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未来城市样板;高铁网络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尝天津港形成“空铁联运”枢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条“地下动脉”为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新范式——当未来高铁列车在地下穿梭,带动的不仅是350公里的时速,更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当最后一板拱顶的混凝土凝固,雄安地下段隧道以“钢铁脊梁”的姿态托举起新时代的“雄安脉搏”。这条穿越地脉的“钢铁长龙”,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器”,也是中国基建智慧的“展示窗”。从地下隧道的贯通,我们触摸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能;从飞驰的高铁列车上,我们看到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壮阔图景。未来,随着雄忻高铁全线通车,一个“轨道上的京津冀”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华彩篇章。(黄斌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