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铁飞驰的中国大地上,总有一些人以“螺丝钉”的姿
态,在平凡岗位上凿刻出时代的印记。52 岁的彭春林,这位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供电段的电机检修工,用
34 年光阴诠释了何为“匠心筑梦”:从攻克精密仪器“卡脖子”
难题,到培养 51 名技师构建创新矩阵,再到以专业能力反
哺乡村振兴,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中国铁
路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跃迁的微观注脚。
当高铁列车以 350 公里时速穿越山川,彭春林却在检修
车间与毫米级的精密仪器较劲。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自学
芯片原理、电气仿真,将传统检修工种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
成功推动 200 余项设备模块国产化,其中 6 项技术斩获国家
级发明专利。这种“从螺丝钉到芯片”的跨界突破,不仅为企
业节约千万级采购成本,更让中国铁路在核心技术领域撕开
一道自主创新的裂口——其研发的智能监测系统将设备故障
发现率提升至 99%,相当于为高铁“心脏”装上了“智能听诊
器”。正如他所言:“高铁跑得快,全靠每个零件转得稳。”
这种“以小见大”的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
底层逻辑。
在彭春林创新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人才地
图”:51 名技师、5 名“宁铁工匠”、6 名广西技术能手……这些
数字背后,是一个基层劳动者向团队引领者的蜕变。他独创
“三阶培养法”——以故障复盘锤炼实操能力,用沙盘推演激
发创新思维,借产学研合作嫁接高校资源,让徒弟们从“跟跑
者”变为“领跑者”。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将工作室打造成“技
术共享平台”,将专利技术无偿授权给铁路沿线企业,带动整
个行业技术升级。这种“授人以渔”的胸怀,恰似铁轨上的“道
岔”,让创新能量在更广阔的轨道上延伸。
彭春林的故事不止于铁轨。在广西柳城县的“旱改水”项
目现场,他带领工友为农田铺设智能灌溉系统,将铁路供电
技术转化为“三农”发展的“电引擎”;在贵州黔东南的深山里,
他设计的“光伏+储能”供电方案,让 23 个村寨用上了稳定电。
这种“技术下乡”的实践,让铁路人的担当超越了本职岗位,
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技术摆渡人”。正如他所说:“铁路不仅
是运输线,更应是发展线。”当他的专利技术被应用于农田水
利,当他的创新工作室培养出乡村振兴带头人,铁路人的价
值便在更宏大的时代叙事中得以彰显。
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到全国劳动模范,彭春林的荣誉轨
迹折射出社会对劳动者价值认知的深刻变迁。在智能化浪潮
中,他证明了一个真理:真正的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中楼
阁,而是扎根于生产一线的“问题导向型”突破;真正的工匠
精神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将“螺丝钉”做到极致的“技术美学”。
他的故事,让“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当 52 岁的他仍在车间调试设备,当他的徒弟们带着专利技
术走向世界,中国铁路的未来便有了最坚实的注脚。
彭春林的故事,是铁轨上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是
基层劳动者以技术报国的生动注脚。在“交通强国”的征程中,
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破壁者”“摆渡人”“守夜人”,用匠心守
护钢铁巨龙的每一次飞驰,用创新照亮中国制造的星辰大
海。这或许正是新时代“劳动者之歌”最动人的旋律:无需宏
大叙事,平凡岗位上的智慧闪光,足以铸就时代的丰碑。(蔡
星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