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退休职工在集团公司精心的组织下,深度融入此次“学两会精神 看西铁变化 银龄助力铁路现代化”观摩交流活动,行走在熟悉的“战潮,眼前一幕幕崭新的景象,让我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一、科技赋能,见证变迁
踏入西安动车段架车库,智能机械臂正以精准的节奏焊接车体,数字化屏幕上跳动着实时生产数据--这场景让我不禁想起三十年前与工友们在风雪中手动调试设备的日夜。如今,精益管理标准化生产线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道工序都在传感器监控下有序流转。在国铁科技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里陈列的老式检修工具与新型5G检测仪形成鲜明对比,研发人员指着一台故障预警设备说:“这套系统的算法基础,还参考了老师傅们的手写检修日志。”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创新,是新一代铁路人对传统的智慧的数字转化、精益管理。
二、精神传承,使命在肩
站在中欧班列装车现场,看着印有“长安号”的集装箱被龙门吊轻稳抓起,耳边响起青年技术员的讲解:“今年我们的跨境运输时效又提升了12%”这些数字背后,正是两会精神中“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求的生动实践。作为参与过首条电气化铁路改造的老职工,我深知从内燃机车到智能高铁的跨越,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代代铁路人“铁肩担道义”的坚守。
三、银发未敢忘忧路
参观结束时,我在智慧调度中心遇见正在值勤的徒弟小李。他指着三维线路模型说:“您当年教的‘听轨辨伤’绝活,我们现在用声波成像技术实现了。”这句话让我既欣慰又感慨。退休五载,虽已不在一线,但那些沉淀半生的经验,或许能以新的形式继续服务铁路——无论是为社区讲解铁路安全知识,还是为青年职工口述技术沿革,都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离开发车场时,一列复兴号正缓缓驶出站台。阳光洒在银灰色车身上,仿佛给钢轨镀上了金边。这光芒中,我既看见了自己青春的倒影,也望见了中国铁路更辽阔的未来。(张会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