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现场,总工程师林鸣的办

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日历:2013 年 5 月 2 日被红

笔圈出,那是 33 节沉管全部精准对接的历史性时刻。

这张日历的背后,是团队连续 96 小时坚守岗位的执

着,是攻克 127 项技术难题的艰辛。 中国铁建重庆轨

道交通 15 号线总承包部领导干部们认为,当前,全

球基础设施建设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工程项目

领导干部唯有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和"不待扬

鞭自奋蹄"的自觉,方能在惊涛骇浪中锚定航向,让工

程事业绽放永恒光芒。

一、坚持:在"无人区"中开辟坦途

川藏铁路建设者用行动诠释着坚持的力量。面对

"八起八伏"的复杂地形,项目团队在海拔 4800 米的高

原坚守 1260 个日夜,建立"地质超前预报+动态设计+

智能施工"三位一体体系。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时间维

度,更在于对技术标准的执着追求。某跨海大桥项目

为实现 120 年耐久性目标,团队连续 3 年开展 2000

组混凝土配比试验,最终研发出抗氯离子渗透的新型

材料。

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在复杂工程中,

坚持技术创新的项目团队,其技术成果转化率比普通

团队高 3.2 倍。深圳大疆无人机团队的启示值得借鉴:

他们在无人机飞控系统研发中遭遇 17 次重大失败,

却始终坚持"毫米级精度"标准,最终实现全球 70%的

市场占有率。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正是工

程领导者必备的品格。

二、努力:在"平凡处"创造非凡

雄安新区启动区建设中,青年工程师王磊的工

作日志记录着"努力"的真谛:凌晨 3 点调试 BIM 模型,

清晨 7 点组织施工协调会,中午 12 点现场解决技术

难题。这种"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使他在 28 岁

时就成为项目技术骨干。数据显示,在工程建设领域,

持续努力的管理者,其团队创新效率年均提升 25%。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实践证明,努力可以突破

天赋的局限。某智能建造项目中,青年团队通过 3000

次算法迭代,将预制构件吊装误差控制在 0.5 毫米以

内。这种"笨功夫"背后,是"功不唐捐"的哲学——每

天多学 1 小时专业知识,每月多跑 10 个施工点位,

每年多解决 20 个技术难题,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的飞跃。

三、坚持与努力的辩证统一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坚持-努力"循环机制堪

称典范:团队坚持每月召开技术复盘会,累计形成 56

本《工程日志》;同时建立"24 小时问题响应机制",

确保每个技术问题 4 小时内启动攻关流程。这种"坚持

为体,努力为用"的模式,使项目提前 7 个月完成主体

工程。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这种辩证关系愈发凸显。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团队坚持"智慧建造"理念,同时投

入 20000 小时进行 BIM 技术培训,最终实现设计效率

提升 40%。正如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言:"没有捷

径可走",但持续的坚持与努力,终将铺就通往成功的

康庄大道。

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 15 号线总承包部领导干

部认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

新时代工程领导者既要做"孤勇者",在技术攻坚中坚

持创新;也要当"苦行僧",在日常管理中持续精进。

这要求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深耕专业领域,用"

铁杵磨成针"的毅力锤炼管理能力,让坚持成为破解难

题的"定海神针",让努力化作持续发展的"永动机"。

正如敦煌莫高窟的匠人,历经千年风沙仍在石壁上镌

刻文明,工程建设者的坚持与努力,也必将在人类文

明史上留下永恒的印记。

(林赤喜 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 15 号线总承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