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工地上,90 后工程师
李明带领团队攻克了海底沉管隧道的世界级难题;在
川藏铁路的施工现场,85 后项目经理王芳连续三个月
坚守海拔 4000 米的高原,用脚步丈量每一寸路基;
在雄安新区的规划蓝图前,00 后设计师陈宇用 BIM 技
术重构未来城市的空间想象。这些年轻的身影,正是
新时代工程项目建设的生动注脚。当"长江后浪推前浪
"的历史规律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代召唤交织,工
程项目领域的年轻干部既要传承前辈的智慧结晶,更
要以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现代化建
设的新征程中铸就不朽丰碑。
一、长江后浪推前浪:在传承中开辟新境界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们,用三代人的接力守
护着千年文明的璀璨。这种传承精神在工程项目领域
同样熠熠生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
带领团队在借鉴荷兰技术受阻后,自主研发出沉管隧
道快速安装系统,创造了"半个月安装两节沉管"的世
界纪录。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在吃透
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北宋李诫在《营
造法式》中所言:"规矩绳墨,匠之则也;然匠之能工,
必由规矩绳墨而造之。"年轻干部要像敦煌画工那样,
既心怀敬畏地承接传统,又以创新思维赋予传统新的
生命力。
在川藏铁路建设中,中铁二局的年轻技术员们建
立了高原冻土数据库,将前辈们积累的零散经验转化
为可复制的技术标准。这种传承更体现在精神血脉的
赓续,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
在川藏铁路建设者身上得到了新的诠释。当年轻干部
们在海拔 5000 米的无人区建立党员先锋岗时,他们
不仅传承了前辈们的技术经验,更延续了中国工程人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基因。
二、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开拓中书写新传奇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建设者们喊出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创造了三天
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种开拓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
了更丰富的内涵。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团队攻克了 632
米高空的风振难题,研发出世界首创的"空中大堂"系
统;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者们创新采用"放射状五指
廊"设计,实现了"双国际枢纽"的战略构想。这些工程
奇迹的背后,是年轻建设者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
创新无禁区"的魄力。
在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中,中规院的青年团队运
用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构建起数字孪生城市
的雏形。这种开拓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
在理念革新。当传统的"马路经济"被地下综合管廊取
代,当"摊大饼"式发展让位于组团式布局,年轻干部
们正在用智慧和勇气绘制未来城市的蓝图。正如明代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说:"天覆地载,物数号万,
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这种对自然
规律的尊重与对创新精神的弘扬,正是新时代工程建
设的题中之义。
三、千淘万漉虽辛苦:在磨砺中淬炼真本领
古代都江堰的修建历时 20 年,李冰父子带领民
众"深淘滩,低作堰",用世代接力的坚持创造了"天府
之国"的奇迹。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当代工程建设中
依然闪耀着光芒。三峡工程建设者们历经 17 年风雨,
攻克了 100 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建设者们耗时 11 年,穿越 1400 公里的地质复杂区,
将一渠清水送京津。这些工程丰碑的背后,是建设者
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执着和"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
守。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工程师们在 40℃的沉管隧
道里连续作业 30 天,用汗水和智慧攻克了基槽回淤
难题。这种磨砺不仅是技术的考验,更是意志的淬炼。
正如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举而三役济
",工程建设中的困难往往蕴含着转机。年轻干部要像
淘金人那样,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品质,在复杂矛盾中
增长才干。当他们在高原缺氧环境中坚守岗位,在深
海作业中挑战极限时,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
更是精神境界的升华。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工
程项目领域的年轻干部既是历史的传承者,更是时代
的创造者。他们既要传承"大禹治水"的智慧,又要弘
扬"两弹一星"的精神;既要掌握 BIM、AI 等前沿技术,
又要坚守"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底线。当他们在港
珠澳大桥上书写"中国标准",在川藏铁路上镌刻"中国
高度",在雄安新区描绘"中国未来"时,他们正在用青
春和热血铸就新时代的工程丰碑。这正是:长江后浪
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直挂云帆济沧海,青春作
伴好还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林赤喜 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 15 号线总承包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