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如何化解部分人对电子客票的纠结

2019-12-02 13:01:1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李劲松

11月26日,随着长三角铁路第三批24个车站电子客票的启用,标志着长三角高铁线路和动车组停靠站全部迈入电子客票时代。电子客票是今年铁路再三敲定并经试用后正式投入使用的新产品,既然是新产品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其使用的科学性、存在的合理性与时代的进步性,简单说就是应运而生。显然,启用电子客票,取消纸质车票,刷证进站乘车,既绿色环保又方便快捷,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坊间仍有疑虑与纠结,认为电子客票会给部分旅客尤其是老年人带来不便。

缘何会有这种疑虑与纠结呢?又该如何消除?笔者认为,这种纠结应是部分人对新鲜事物远期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而已,不必大惊小怪。消除这种纠结,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化解:

一要深信科技发展具有兼容性。任何科技的发展与替换都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缓和式,而不是毫无章法的断崖式。新旧科技的换代交替不会轻易地在某一个时间点完成瞬间交换的,而需等到条件发展完全成熟后,再进行技术彻底交割。这期间就需要一个平稳的过渡过程,也就是相对平稳期。就拿通信行业来说,当前市场上出现了5G时代新产品手机,但市场上仍可以买到1G时代的老年手机。通信部门设置了大量的5G基站同时,也保留了部分1G基站,为的就是保持技术的兼容,也就是说取消1G基站、老人手机终端暂时条件还不具备。当市场上1G终端设备完全不使用了,1G时代才能正式宣告结束。同理,部分旅客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够一听说“电子客票”四个字,就会担心自己“不会搞”或“搞不掂”,甚至误传“窗口不卖票了”。这些担忧当然没必要。原有的购票方式,诸如车站人工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代售点、12306网站和手机APP,这些购票渠道和方式都仍然会保持不变。铁路启用电子客票是借助于时代科技,方便旅客购票的技术方法也理所当然地具有兼容性。因此,大可不必让焦虑感“愁断肠”。

二要深信社会发展具有包容性。社会的发展从来都是兼顾男女老少的,发展绝对不是为了服务于某一部分人,或年轻人、或男、或女,而是服务于社会整体大众的。更不至于说只服务于年轻人,而抛弃了老年人。早在《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48亿,占比例为百分之17.5;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例为百分之21,65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百分之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接近四分之一,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百分之16.2。可见,中国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不照顾老年人,社会的发展恰恰是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正如5G时代手机的诞生,市场上仍然可以买到1G时代的老年手机一样,目的就是让一部分老年人习惯于使用自己的手机产品。再回到电子客票上来说,老年人还是可以继续到车站售票窗口或市内代售点,以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与售票员面对面买到火车票的。对于老年人等不熟悉互联网的旅客来说,“购票信息单”可以告知相关信息,这个购票信息单可以通过网站自行下载或打印,也可以在车站售票窗口或自动售票机打樱也就是说,铁路发展包容老年旅客也是社会发展包容性的应有之义。再者,铁路一直以来,都专门开通特殊旅客与老龄旅客的绿色通道,铁路始终没有忘记社会责任,相信未来,铁路更不会忘记社会责任。

诚然,铁路电子客票作为新生事物,客观上会向全社会提供多种购票的兼容技术方法,主观上也会最大程度包容社会全体,兼顾新老人员使用,最大程度满足公众出行需求。反过来,新生事物也需要获得全社会的高度支持与呵护,共同促进新生事物电子客票的良好成长,而不是简单质疑或焦虑。只有尽快消除对电子客票的疑虑与纠结,幸福感才会伴随旅途。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