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宝先生从事文学创作不过五年,在文学大军中属于地道的新兵,却已成为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文学研究会会员。就是这短短五年,他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就作品数量而言,有不少作者写了十年也望尘莫及,为此我颇感惊讶,也深为感佩。姚先生说,这是上苍对他的眷顾,我觉得他最多说对了一半。在我看来,上苍对谁都眷顾,又好像对谁都不眷顾,或者说上苍对谁都是公平的,基本不存在厚此薄彼,所以不能把取得的成绩简单归功于谁的眷顾。上苍对姚先生的眷顾其实是表面的,实质是他的勤奋好学。这上百篇文章,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凝聚了他的全部汗水和心血,也诠释了他对文学的痴迷和喜爱。有多少个夜晚,他“由于过度兴奋常常是整晚不能安然入睡,无数个节假日和星期天是在书房里度过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苦工下下去,我想上苍是不会眷顾他的。假使有人在节假日和星期天不是打牌就是钓鱼,同时又能发表很多作品,那上苍就太不公平了。也就是说,上苍只眷顾笔耕不辍的人。正所谓“一分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一分努力,就会赢得一分精彩”。

继续让我佩服的是,姚先生没有沉浸在一百多篇作品中沾沾自喜。因为他越往下写,越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令他觉得眼高手低,力不从心。想要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还须“只争朝夕,刻苦学习”。就算第一部著作出版,也只是“放飞梦想扬帆远航的文学起点”,“而不是作家的终点”。有这么清醒的认识,再把工夫下下去,如果写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那上苍就真的有点不够意思了。所以眷顾不眷顾,全在于个人是否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苍就是你自己。

所谓“豆腐干”式的文学作品,那是姚先生的自谦或不够自信。因为文学作品的水平高下,既不以体积论,也不以斤两计的。鲁迅先生一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不是照样成为文学大家吗?新时期初始有好几位作家靠短篇小说横空出世而未闻其长篇成就,不也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痕迹吗?应该讲作品不论大小,而在于其思想的深浅。就像大炮能让一个人消失,一根针也能置人于死地一样。所以,如果想对姚先生有什么进言的话,我想说,成熟的文学总是来自于作家对时代辩证的思考,总是来自于作家对整个民族历史宽广的认识和表现,总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爱恋与熟知。还有就是,既然和文学结缘,就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你已经对文学有一片痴心,所以文学可以成为你永远的婚外情。

(金一鸣,系国家一级作家、著名编剧,此文为《印象岁月》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