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高铁“走出去”又迎来利好。据泰国媒体报道,中泰高铁合同草案将在10月最终敲定,招标工作在11月开始,第一阶段工程预计将在12月动工。

自中国高铁完美逆袭以来,“走出去”成为既定战略,然而,高铁“出海”并不顺利,中美高铁意外终止,中墨高铁、中泰高铁、中国与委内瑞拉高铁项目等都出现了波动,特别是中泰高铁几经反复,让国人眼花缭乱。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日本对中国高铁走出去采取了围堵战略,不惜代价争夺高铁项目;二是泰国政府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态度出现大幅度摇摆。

客观来说,中国高铁“走出去”既面临有利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机遇方面,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各国对修建高铁的需求持续上升,中国高铁比较优势突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中国国内对推动高铁“走出去”高度重视,已上升至国家政策层面。挑战方面,中国高铁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日本,同时,由于中国高铁“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积累较少,有时急于求成,导致一些高铁项目“看上去很美”,但就是落不了地。

毋庸置疑,中国高铁必须“走出去”,这是中国高铁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但鉴于当前面临的复杂局面,中国高铁“走出去”还需提升战略定力。

首先,中国高铁“走出去”要有自己的步调,切勿随 “日”起舞。近年来,中国高铁海外项目均发生了“中日争夺战”,日本从政府到企业不遗余力地推销日本高铁,采用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海外高铁项目投资大、风险高,中国高铁“走出去”要加强研判,既要算“政治账”,也要算“经济账”,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层面开展综合评估,对一些不可测因素较多的高铁项目要充分论证,明确谈判底线,切勿与日本等产生意气之争,最终为风险买单。

其次,中国高铁“走出去”要坚持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硬实力方面,要巩固现有某些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同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高铁技术的创新研究,并借鉴吸收“超级高铁”等新技术,争取实现新突破;在软实力方面,认真总结海外项目的经验教训,加强高铁文化储备,加快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海外谈判人才,持续营造高铁“出海”的有利外部环境。

再次,中国高铁“走出去”要全力打造高铁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要继续加大国家对高铁的政策支持,将高铁纳入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外交等方面推动高铁“走出去”,同时,把国内高铁管好用好,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让世界各国看得见高铁带来的巨大红利,从而确立高铁在全球竞争力的有利地位。

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中国高铁已经具备较强的实力,但近几年高铁“走出去”的经历证明,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我们在坚定高铁自信的同时,不妨也提升战略定力,把高铁这张“国家名片”打造得更有实力、更有内涵,为最终“走出去”铺平道路。(宋化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