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彦花所结合管内实际,始终坚持“把日常工作做实,把常规动作做细,把自选动作做精”的工作原则,全面强化线路治安安全防范,不断夯实线路防控基础!特别是在应对每年大批采摘枸杞农民工进入管内时,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力防控,确保了线路安全畅通,实现了连续五年线路“三无”(无危行、无事故、无挡停)。

  一、以线路巡守为着力点,采取以量取胜的“土办法”。一是“三支力量”作用明显。在线路巡防的组织上注重发挥“三支力量”的作用。即民警发挥主力军作用,坚持天天上线,错时上线,弹性上线,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最大限度把警力摆在面上,切实提高了线路见警率和管事率;护路民兵和护路保安发挥常备军作用,有效有力的弥补了警力不足,克服了线路巡防人力短缺的问题。同时注重发挥护路民兵和护路保安线路信息员、宣传员、协作员作用,挖掘线路周边不稳定因素,为线路巡防和整治提供了有力依据。二是“四个必巡”措施到位。在线路巡守的时间上,科学合理的部署巡防重点,注重做到“四个必巡”,即:重点区段必巡,重点时间必巡,重点客车必巡,节假日必巡的“四个必巡”,切实提高重点时期的巡查频次,做到有重点防范,有力度整治,节约了警力,弥补了“盲点”,确保了安全。

  二、以宣传说教为切入点,铺就群防群治的“便捷路”。一是强化宣传主体责任。严格线路分工包保,做到任务清、责任明、考核严,定期对工作进度、完成质量进行考评,一旦发生路伤、危行等影响行车的案事件,严格责任倒查,并纳入月度、年度考评,形成逐级负责、相互连带的工作格局。二是深化宣传教育形式。对管内沿线的村民、学生、“五残”人员、机动车驾驶员、大牲畜放牧户、收购从业人员,采取宣传广播进村庄、趣味知识下地头、警示画板进学校、互动讲座进课堂的形式,面对面宣传教育,确保宣传取得实效。三是细化宣传教育方法。以融入生活、融入民俗、融入民情的“三融入”为原则,从村民日常生活入手,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沟通,求得认同,增强了宣传效果。

  三、以隐患排查为侧重点,打造防治结合的“管控链”。 一是抓好检查发现环节。结合日常巡逻巡线、设备检查和集中整治行动,组织民警认真对管内线路进行无缝隙对接巡查,全面查找安全隐患,适时进行复查跟踪,确保隐患排查全覆盖、无死角。二是抓好建档入库环节。在整体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为管内线路的每一处治安隐患都建档立户,将日常巡线检查中发现的各类线路治安隐患,详细记录隐患发现时间、性质,整改要求、期限,发放通知书时间、次数、方式、接收人以及隐患检查人、督办人等内容,并拍照留存,做到“一患一档”,一目了然,实现治安隐患户籍化管理。三是抓好整改督导环节。根据治安隐患的性质、类别、部位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抓好追踪整改、销号续签工作。对现场发现的隐患,能当场解决的,立即整改;需要设备单位整改的,立即通报或责成设备单位整改;对设备单位一时解决不了或通报后未解决的,及时签发《治安隐患通知书》,专人追踪整改到底。四是抓好考核追责环节。对于排查出的治安隐患,由包保所领导、警务区警长进行检查考核,应该发现而未发现、应该销号、续签而未及时进行的,实行考核追责,与民警当月绩效考核挂钩,确保隐患排查工作落到实处。

  四、以夯实基础为突破点,注入长治久安的“助推剂”。一是强化民警线路防控考评激励。重新修改完善考核办法,按照每个责任区段的治安优劣,对每名干警的线路防控进行每日综合写实,每月打分排队、每季汇总分析,对季度优胜民警张贴“线路防控星级民警”标志,激发线路民警奉献一线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强化治安管控基础资料。结合三级管控实际,按照户籍化管控的思路,逐一建立线路隐患、五华里村庄、中小学校、“五残”人员、放牧户、收购人员、机动车驾驶员、高危人员工作档案等线路辅助资料,从资料性、实用性、操作性等方面满足日常工作需求。三是强化人员装备配备。按照区段管控强度、难度,将派出所现有机动巡逻装备进行个人使用管理,即摩托车、自行车按照线路管控难易程度逐级分配给的管段民警,最大限度提升巡逻管控的机动性和侧重点,全面提升整体防控能力。 

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