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驰电掣的高铁,已成为“中国智造”与“技术改变生活”的范例。截至2015年底,国内高铁营业里程达到1.9万公里,约占总营业里程的15.8%。仅2011年起营运的京沪高铁,所惠及的出行人次就已超过3.3亿。成绩固然可喜,但高铁建设仍处于滚石上山的爬坡阶段,票价下放应成为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推进器。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通知,从今年1月起放开高铁动车票价,改由铁路总公司自行定价。据悉,目前还没有针对线路价格调整的具体计划,最终将由铁路总公司统一安排。近年来,高铁的发展确实给广大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票价一直是大众热议的话题。有的说高铁速度快、安全,物有所值;有的说在淡季时,某些航线的飞机票甚至比高铁票还便宜,高铁却没有折扣……但不管怎么说,对于如何出行,消费者都是用脚来投票进行选择,从今年春运来看,高铁已经超越普铁成为了客运主力,由此可见,广大消费者越来越热衷于高铁出行,对于高铁票价,也都是能够接受的。现在我们身处的是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那么资源配置应当由市场说了算。今年之前,铁路客运与航空、公路、水路客运的竞争局面已经基本形成,但另三个领域都是自行定价,唯独铁路、特别是高铁,仍有中央政府定价,显然,此次中央将高铁票价定价权下放铁总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大势所趋,也是受到欢迎的。或许有些旅客有些担心,放开票价会导致票价快速上涨。其实这种担心明显是多余的,当前多种交通方式并存,高铁票价如果上涨过快势必导致客源流失,因为在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时代,“价格是王道”,铁路部门不可能冒着客源流失的风险去轻易提高票价,那样将是得不偿失的。同时发改委和国家铁路局等部门也会对铁路市场进行指导和建议。在票价调整过程中,服务质量是重要参照依据。惟有俯下身认真倾听旅客呼声,以满足旅客需求为方向,推动客运信息公开更加及时、透明,提升服务质量,才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制胜之道。定价灵活了,更要以市场竞争的压力激发行业蕴藏的活力。相比公路、航空等运输手段,铁路有其特点与优势。但因垄断地位衍生的“铁老大”作风要坚决摒弃。既然走上市场化进程,就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从内部挖潜降低运营成本,向行业竞争对手学习先进经验,立足国内、着眼海外,形成灵活多元、竞争力强的中国高铁运营模式。让中国高铁的口碑不仅仅局限于硬件研发、制造,也真正成为运输服务业一张叫得响的王牌。价格的变动需要有民众信服的理由。相信放开定价后,铁总不难找到涨价的理由,譬如运营成本高、债务或亏损需要消化等。但是否涨价和如何涨价,不能由铁总一家说了算,必须以准确的成本核算作为涨价的理由和标准,而债务和亏损如何消化,也应有长远战略,不能集中于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让旅客为铁总的巨额债务买单。另一方面,一切涨价都得经过法定的程序,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博弈。

让企业自主定价不异化为自主无序涨价,除了其他客观体系的竞争制约和政府监管,还需要在铁总内部形成竞争机制。高铁与普铁之间,高铁不同线路之间,子企业之间能够实现良性竞争,乘客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权,企业才能真正通过市场发现真实价格。这种内部竞争机制的建立,也是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铁总注入市场化、去垄断化因子的前提。

票价下放,不代表抛弃行业的公共属性。中国铁路与其他交通工具不同,从新中国诞生之起,铁路就带有更多“公益”色彩,人民铁路为人民,是铁路部门长期坚持的宗旨。归根结底,铁路是一项民生事业。旅客承受能力与需求特点,依然是制定实际执行票价的重要参考因素。忽视公共属性,单纯追逐商业利润,有可能会妨碍铁路自身的长远发展。价格,是市场的重要杠杆;诚信,是市场的重要原则。企业惟有将“合法、公平、诚信”落在实处,恪守价格法、铁路法等法规,循序渐进探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高速前行。(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