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市场化转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简称“铁总”)终于拿到了“高铁定价权”。国家发改委近日宣布,从今年起,放开高铁动车票价,改由铁总自行定价,并给予铁总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客流分布等因素实行一定的折扣票价的权力。学界普遍预计,发改委放开高铁票价管制之后,部分热门线路的高铁票价确实存在票价上浮的空间。(2月20日《中国经营报》)

在多元市场经济下,我们从一饭一蔬都可看出,价格起起落落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灵活多变的市场中,铁路票价多年一成不变与市场格格不入,因而此时高铁票价权下放,铁总实现票价自主本在情理之中。身为企业,铁路需契合市场谋求发展,但身为民众,我们是否该有“涨声”一片的忧虑?定价权的“放开”又是否等同于铁总能“放任”呢?

应看到,高铁定价由铁总自主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一来,臆测铁总借垄断“涨价”大可不必。大家都知道,出行有水、陆、空诸多选择,就铁路出行,也还有普铁可选择。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高铁无法垄断出行,更无法包打“天下”。二来,此前航空、公路、水路都已自行定价,灵活的定价并未形成民众出行的压力,我们不应对高铁票价苛求一成不变。

应看到,市场需求才是高铁票价“主沉副的根本。提高商品价格是促进收入的手段,但“薄利多销”也任谁都懂。万变不离其宗,铁总不可能罔顾民众需求,用脱离市场的高价冒险追求利润。交通利润的实现关键在于民众“用脚选择”,因此,高铁定价放开不可能成为铁总“任性”提价的理由。如,在2007年原铁道部发布的《铁运电【2007】75号》文件中,就规定有二等座票价可上下浮动10%,很显然,这并未带来铁总无故涨价的任性之举。再者来说,民航定价权自主,飞机票也并没有越来越贵,铁总自主定价高铁,我们又何须多虑?

应看到,灵活定价是铁路优化资源配置的良方。正如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坚预计:“发改委放开高铁票价之后,有些热门的、票源比较紧张的线路很可能涨价,有些冷门的线路应该降价。”身为旅客,我们不应“逢涨必骂”,而忽略票价打折带来的实惠。如,从2014年4月12日开始,京沪、京广高铁部分G字头动车组列车商务、特等、一等座及北京至南京的G205/G206二等座就开始实施特惠票价。票价灵活,可实现冷门线路的优惠,从而促进资源利用,而对热门线路的票源紧张起到一定约束,这未尝不是身为企业的铁路实现经济最大化的良方。

诚然,突破价格固化的藩篱是铁路发展的必然。面对“涨价”之忧,铁总应从中看到民众热议是因“深深的爱”,须俯下身子倾听民意,合理进行价格调整。发展改革委和国家铁路局等监管部门,应从中看到铁路出行事关民生,须强化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强化监管责任,切实守护好一个公平、合理、透明的票价市常(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