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经向中国保监会备案,自2015年11月1日起,铁路部门为境内乘坐火车的旅客提供铁路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服务(以下简称铁路乘意险),旅客可自愿投保。(11月2日《北京日报》)
这条新闻一上线,便引发了广大百姓的激烈讨论。大多数人都觉得是个好消息,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乘意险”是不必要的支出。大多数人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铁路乘意险”的推出有何利弊,但从铁路推出“乘意险”的动机来分析,答案或许更加明了。
首先来了解下“铁路乘意险”的前生今世。自从2013年1月1日《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被正式废除后,火车票价中不再包含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费用。这意味着从此旅客在受到意外伤害后,将很难得到应有的赔偿。这样的赔偿“空白期”一直持续了2年多,至今年11月1号终于终结。而新推出的“乘意险”和曾经的“乘意险”有什么主要区别呢?首先,由强制投保 变为自愿投保。其次,投保价格变低了,赔偿金额变高了。难道铁路只是为了增加票价而赚钱?但这两点区别似乎并不能让铁路赚到钱,反而可能会加大支出。
那么铁路推出“乘意险”到底是为了什么?据笔者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转移风险,降低成本。对,没错,这次推出的新“乘意险”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会增加铁路的支出,实际不然。据笔者了解,铁道部曾公布过一份《关于铁路接办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和各项具体工作的规定》。从这些文件的只言片语中可以大致了解到,以前的“乘意险”,并非受专业保险公司承保,而是由铁道部自行收取保费并支配之。而新的“乘意险”则是交给专门的保险公司处理,铁路把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这样便可以从事故赔偿中脱开身来。另一方面,专业的保险公司可以更好的利用资金,产生利润,而这些保险金由铁路自行支配的话,或许并不能有什么作为,甚至还会增加管理成本。这也是当今所有行业的大走向,专精化,分工细化。铁路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了,至于其他事项,外包给其他单位做可能效果更好。这样才使投保金额不增反减,不仅方便了旅客,也降低了铁路的成本。
其二,差异化服务,市场化变革。“乘意险”推出,不仅是一种重生,而是一种新生。自愿投保,意味着铁路也开始提供差异化服务了,而不像从前“计划经济”意味浓厚的强制性全民皆保。对于广大旅客来说,真的能感受到铁路行业市场化,商业化的进步。“乘意险”的再次推出,明显释放出一种信号,那就是铁路行业的市场化变革正在进行。自从铁路改制后,各种市场化变革就在不停发生着。 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铁路将会完全融入市场,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三,规范赔偿流程,维护企业形象。总所周知,关于赔偿问题,铁路和当事人一直很难协商好,甚至要闹到打官司的地步,这让铁路的企业形象在平民百姓眼里一直是一个蛮不讲理的“铁老大”。而新的“乘意险”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规范赔偿流程,这样便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什么样的情况赔多少,找谁怎样取得赔偿,在以前都是很模糊的概念。而现在,通过保险公司的商业化运作、标准的制度和人性化的服务,让铁路和旅客不再需要对簿公堂。这样大大弱化人民和铁路之间的冲突,有利于铁路维护自身正面积极的企业形象。
由此可知,铁路这次推出“乘意险”的“企图”是“自私”的,是在充分考虑对自身的利益,战略,名誉三方面影响后作出的明智抉择。而且,是铁路和旅客之间的双赢。这一次,铁路终于开始以一个市场化企业的态度进行思考了,而不是以一个“计划经济”型国家部门的进行决策。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