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铁频频突进海外市场的进程中,“中国高铁走出去”已经成了近年来的热词。10月30日,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2015“丝路经济带”与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高校、政府、企业等领域的参会代表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人民网 11月8日)
看到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2015“丝路经济带”与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感觉中国高铁已不仅仅是中国铁路和国家领导人的事了,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大事,在这场论坛上,专家们纷纷掏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无疑对鼓励中国高铁走出去又增添了一股动力。
中国高铁走出去,已经由印尼的现实转变为向全球进军姿态,在这种姿态下的中国高铁也在孕育一股更强大的走出去战略,而这种战略高度下的中国高铁已经在悄然布局,我们可以在美国、英国、印度高铁市场中看出端倪。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高铁的走出去的支撑必然是技术实力的支持,没有它,什么也都不会有,但今天的有,这就是高铁走出去的底气,而在论坛中专家指出的“一带一路”区域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程度较低,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点毋庸置疑,因此,中国高铁的走出去的市场,潜力巨大,但至于中国高铁怎么走,这要看中国高铁自己。
或许是有走出去的市场,中国高铁的路会更广,但中国高铁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也在亚洲市场虎视眈眈,而且要与中国一争高低,这是事实,因此,中国高铁切不可以印尼高铁的例子而掉以轻心,特别是印度高铁市场的较量,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何能破解迷局,让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路更稳健,这需要高铁自身的努力,这也正如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何江川提到的,需要练好内功和外功,所谓内功就是有优势的技术、自主产权,外功就是充分市场调研、精密的成本计算。”
诚然,练好内外功是必须得,由此,不论是软硬实力,都会直接影响着结果,但是,软硬实力再强,人家看不上也自然没有用,而所谓中国高铁的价格竞争,或许只能看做是走出去的权宜之计,而非是最终良策。因此,待到中国标准的高铁成功登顶全球舞台时,价格竞争对于中国高铁来说只是过眼云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