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与文字结缘后,被文字感染,接下来的夜晚都失眠了。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时候,用心、用悟,用情,柔情似水,又激情畅怀,用笔墨浇筑每一方天地,渐渐让视线变得清晰明朗,只为那一瞬间化茧成蝶的灿烂,却猜不透过程背后的美丽有多曲折和来自不易。

每次文化之旅,都有一种感悟。各路的乡土气息、民俗风韵,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似乎有很多精彩正等着建设者分享,因为印象深刻,往往过了几年之后还会回想、回味,甚至浮想联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字描述表意表情。于是,各种方式和类型的语言在办公室的脑海里跳跃,思绪在变幻莫测的城市里漂移,阳光下耀眼的大桥威武雄壮,气势磅礴;隧道蜿蜒盘旋,在无数壮实而有力的双手的合力下,瞬间变成地标性建筑,看着眼前的那一幕,感慨在心底里发出强烈的呼喊:一定要宣传出去,那是工人辛勤汗水下的杰作,要拍得闪亮、写得漂亮。

工地掠影、重点关注、施工纪实、领导关爱、文化生活、标准管理……所有要素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一座城市的交通巨变、城乡发展。那些画面在字里行间定格,带动多少参与建设的人真情的流露,处处的经历充分体现春天般的温暖,是那些高大上的结构物、建筑物指引着我们向前,是这个充满正能量的中铁建大家庭,牵引着每一个小家庭享受幸福,除了感恩还有感谢和激进的勇气。

接触文字几年,发现巨大学问,甚至无法掌控,一个新闻热点、话题消息,如果措词把握不准,随时存在政治隐患,承担各种风险。如此,对作者的文字要求更高,难度加大,知识面广泛,积累、学习、研究文字成为必修课。翻看社会热点话题、相关公路、铁路、市政交通系统报刊杂志,堆积如山的桌面承载着满满的希望,发挥文字蕴含的活力色彩,在键盘的拍打中一个个定型成文。培训、学习、会议成为练笔的训练营,也许,真的只有积累和思考,才能一步步离文字的内涵更深一步。曾经看到工人在100多米的墩子上熟练操作机器,淡定自如,那是一种坚定后的信念支撑这他手里的活,这样的场景只有用真实感的表达才能完美这幅字画一体的作品。

跟文字打交道的人内心很强大,他们在思考的时候,如成千上万本书籍在脑海里翻腾,在词海里找答案。这些文人的思维是不同寻常的,他们可以洞察动态变化的事物,跟文字较劲和较真。文人也是需要心情,好了才可以写好,否则心乱一团糟。静心下来快速组织语言,有的时候把握不准的词语会翻阅辞海,寻找“度娘”,组织语言。2012年彻底接触文字后,朋友圈成了标准的文人圈,天南地北的问候都带着浓浓的文化底蕴,他们在圈里变着法斗智斗才,火药味十足,着实了开了眼界。一连串的联想记忆加思维律动,竟然可以让文字表达各种用感光和眼光无法表达的那种感悟,痛快感淋漓尽致。不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发现,哪里都是亮点,有心的文人就是这样洒脱。

为了将所想、所感、所悟的意境表达更完美,在空闲之余会跑去文化馆,《傲慢与偏见》、《苏菲的世界》等历史名著成了晚上陪伴的枕边书,还有单位订阅的《读者》、《新华文摘》等杂志,。除了看还会把经典语录摘抄下来,作为写作的借鉴;有时候会跑过去采访一下一线的工人,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实际愿景,长期积累必定有收获。一路走来,拜过师,学过艺,在一次次的带领下和感悟下,文艺细胞慢慢丰富起来,静下心来就可以写一些东西,有时候可能在研究一个课题的时候对中心思想把握不准,却可以在平时的吃饭、走路、读书过程中去联想思考,突然冒出一个灵感来,就可以写出一、二、三来,慢慢将自己与文字融合,搭配色彩鲜亮的图片,眼前的景象很美,发布后,发表了,心情愉悦,心底激励感增强,相信自己下次会把文字处理得更好。也许这就是文人的一种境界吧。

夜深人静时候文人可以听出歌里另一种静谧的活力。他们感受到了歌词的美和每一首歌的词曲背后发自的内在情感,仿佛听到有人在述说着一个完美的故事,有开头,有过程,有高潮,有结局,跌宕起伏,就像人生。文人就是怪,听音乐的时候也能悟出文字的灵魂,会马上下笔成文,借题发挥,不加修饰地一气呵成,眼前浮现的画面清晰、明朗。

那一夜,似乎已经突破自己,认识了文字的丰满,变成了不寻常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