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给女儿打话:“ 马上就是教师节了,有什么打算呀?”

“我和同学商量好了,每人给老师送一支花。”

女儿9岁,上小学三年级。想象着讲台上摆着一大束花的样子,一定会给老师带来安慰和惊喜,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同时也想起学生时代教过我的那些老师们,往事历历,涌上心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生动描述了传统私塾中的老师形象,动不动让学生伸出手掌打戒尺,师生关系势同水火。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正是由于一代代私塾教师不计名利的辛勤耕耘、启蒙播种,源远流长的中华国学文明得以发扬传承,造就当代中国史上一个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家,灿灿光辉,光耀至今。

在我成长的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条件有所改善,师生关系也比较亲和。记得在教室的黑板上方一般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或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前者是1939年毛泽东主席为“抗大”的题词,后者是1951年毛泽东主席送给国庆典礼安徽代表团成员渡江小英雄马三姐的题词,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新中国儿童的希望和关爱。小学、初中的老师基本上我们都是一个村子里的,非亲即故,加上我品学兼优,他们对我都挺好的。课堂上我们是老师和学生,课间和课外我们是长辈和朋友。小学三年级的王老师曾经是我父亲的学生,那时候他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有一天放学他用自行车载我回家,后来得知原来是我奶奶正在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小学四年级的另一个王老师也是一个年轻人,未婚,喜欢唱豫剧,至今记得他“辕门外三声炮……”的唱腔,反串穆桂英,维妙维肖,我们经常 被他逗得大笑。有一天他请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去他家帮他干农活——给玉米地施肥。他父母不在了,和哥嫂分了家,光棍一个。平时在学校上上课,星期天抓紧时间侍弄侍弄庄稼。从小学一直教我到初中的高老师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军人的严厉和耿直。他爱抽一种叫“清凉台”的烟,大概一毛钱一盒,经常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个要好的女同学到家里找我,她说高老师生病了,让我们一人兑一个鸡蛋前去看望。妈妈正在熟睡,我来不及告诉她,匆匆拿了鸡蛋就出门去了。全班所有同学都拿来了鸡蛋,包括最调皮的学生。当我们拿着一篮子鸡蛋来到老师床前的时候,这个平日坚强的汉子眼角湿润了。

从小学到初中,教我的老师大多是民办老师,工资不高,任劳任怨。他们平生最大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转为公办老师,成为一名真正的“公家人”。有的人到四五十岁才得偿所愿,有的人不堪忍受漫长岁月的煎熬,忍痛离开,另谋出路。今天,“民办教师”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他们的功绩永垂青史。成千上万的农村学子正是在他们的辛勤培育下读书识字,懂得了人生的道理,走进了更高的学府,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4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去外地上高中,食宿在学校,一周回家一次,从此遇到了更多的老师,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终于走进大学的校门,实现了父母的心愿,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在此我想说一说张老师,马老师和胡老师。张老师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穿着精致的套装,一头时髦的卷发。每天早上五点钟她准时来到全年级各个教室巡视,监督我们在早读时间背诵她教授的《地理》,我们都很反感她。有一次她得知我得了口疮,非要拉我到她家里去,给我喷了一种叫“冰硼散”的药,伤口很快就痊愈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纠结,同时也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马老师也是50多岁,出身教育世家,博学多才,在教《地理》的同时,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记得初次见面,他在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然后自我介绍说:“我叫马秋章。”马老师一生忠于教育事业,品质高洁,养育的几个儿女都是很优秀的教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了三尺讲台之上,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襟怀坦荡,一尘不染。胡老师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师专毕业,充满活力,喜欢搞一些课堂创新,师生关系非常之活泼。他是我隔壁那个班的班主任,我经常听到关于他的奇闻轶事,有时候还挺想成为他的学生的。有一年他带我和几个同学去县城参加作文竞赛,我得了一等奖,他给予我很大的鼓励。

岁月悠悠,师恩难忘。 毕业多年,深感学海无涯,人生处处是课堂,但启蒙之恩,匡扶之谊,没齿难忘。老师带我们走进人生的第一堂课,教会我们考试的诀窍,领我们步入一条康庄大道。老师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期待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越走越远,越飞越高。时过多年,蓦然回首发现,老师给予的精神营养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影响着我们人生的选择和决定,深入骨髓,如影随行。有一首歌颂老师的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歌词中写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落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相信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有这样的平凡而伟大的老师,让我们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来之际,隔着岁月的渺渺风烟,遥致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