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8月21日报道,由中国企业承建,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资金、中国技术、中国管理的蒙巴萨-内罗毕铁路(蒙内铁路)正在肯尼亚热火朝天建造中。

一条完全按照中国标准修建的铁路在非洲大地上飞腾,无疑是件高兴的事儿。无独有偶,今年2月1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全部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的非洲第一条轻轨线路开始试运行,书写了非洲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新篇章。无论蒙内铁路还是埃塞轻轨项目,和“坦赞铁路”一样都是中非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也是中国铁路输出“标准”的成功典范。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标准的制定和输出已成为最富“含金量”的竞争手段,不但可以提升品牌形象,而且为设备、材料的出口和工程承包提供先决条件。多年来,中国核电正是靠标准输出带动了产业的高速发展,诸如光伏、通信、电动车等行业,同样凭借标准的不断提高,进而赢得了国际市场的青睐,不但接连拿下出口大单,对于国内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增添了强大的助推力。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中国铁路尤其是中国高铁同样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从当初高铁项目的技术引进到中国制造再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中国创造,中国高铁仅用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国外几十年走过的道路。无论是国内高铁建设和运营里程逐年快速增加,还是中国铁路建设者的身影和中国铁路设备在全球遍地开花,都对中国铁路取得成就的缩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欧洲标准、美国标准和日本标准占主流的世界铁路市场上,中国标准的认可度和美誉度还不是很高,像蒙内铁路这种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建设的铁路项目还属凤毛麟角,“中国标准”的输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而制约标准输出的关键环节在于推广。几年来,李克强总理利用各种机会不遗余力推广中国高铁,被誉为“最大牌的推销员”,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作为铁路部门和企业来说,汇聚集体智慧,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出海”坦途才是标准输出的长久之计。要做好推广工作,当务之急是“练好内功”,也就是在参照其他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加严格和适应性更强的标准,让戴着“有色眼镜”的人无话可说;其次是扩大推广范围,不但要增强在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力度,更要敢啃“硬骨头”,力争让“中国标准”在发达国家落地生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联合互助机制,将铁路部门和研究所、企业集合起来,做到信息共享、共同发力、优势互补、抱团“出海”。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2月,中国高铁技术的首个国家标准《高铁铁路设计规范》正式施行,为标准的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7月初,“中国标准”动车组出口马其顿,表明“中国标准”已获欧洲市场认可。这些利好消息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标准”完全经得起考验,假以时日,在不断增强推广力度的明天,“中国标准”必将在国际市场长袖善舞、璀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