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8日的中国青年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8月4号,从长沙南到南昌西G490次高铁上,出于安全隐患阻止旅客面对面坐车,旅客不但不配合,还对乘务员进行辱骂。随后,一家十二口人对车长和乘务员进行人身攻击以及殴打,乘务员脸部多处被抓伤,脸上和胳膊上的伤口有10多处,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淤伤。
追根溯源,新闻中说,乘务员是在劝阻乘客不要面对面坐后遭到辱骂和殴打的,而乘务员出面劝阻是出于消除安全隐患。由此牵涉到第一个关注点:为什么说高铁乘客面对面坐会有安全隐患?很容易理解,高铁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如果因突发情况需要紧急制动,相对于全部面向同一方向的乘客,面对面的乘客有更高的几率会发生迎面碰撞,造成难以估量的人身伤害。一旦发生这样的伤害事件,乘务员是付重大责任的,重则甚至会失去工作,由此,乘务员出面劝阻是合理合规的。
第二个关注点是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车队领导未经被打乘务员同意放走了殴打乘务员的12人,并奉劝被打乘务员不准以乘务员身份进行报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老思维在处理如此显而易见的违法事件时“按照老规矩来”地占了上风,而满腹委屈的被打女乘务员只好将自己伤痕累累的照片发到微博上请求帮助。终于,在亲朋的转发中,在网友的接力中,在媒体的跟进中,这则原本可能将石沉大海的事件终于发展成了舆论事件。
对被打的女乘务员说,微博被诸多高等级网站报到,这似乎是幸运的,因为有了媒体发声,事情容易得到解决。我们不得不关注的是:事件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和悲哀?
被打女乘务员在发布微博时是怎样的一种伤心和委屈?看到微博图片的网友是怎样的一种震惊和愤怒?发现内部事件被曝光的客运段和车队领导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和仓促?舆论中心的打人者看到后又会编织怎样的理由和情节?笔者无法想象被打女乘务员的父母亲人、恋人或朋友看到她脸上和身上骇人的伤痕是什么表情,但可以想象得到,12个人围殴一个年轻女生时的叫嚣与理直气壮,那一拳、一巴掌的发泄,那一抓一抓指甲滑过女乘务员脸颊的凶狠与暴戾。
这则新闻最后的关注点在于,舆论狂欢过后我们该怎样思考。是像无数个看客一样啧啧称叹抑或怒敲键盘留言打嘴仗?还是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是社会太浮躁,还是铁路部门“乘客至上”的思维不合时宜?是打人者个人素质太低,还是社会对此类事件长久视而不见?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习大大在今年4月28日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说过,“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高铁乘务员作为软件和硬件服务的综合提供者,受到被服务者这样极端的对待,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而诸如此类事件的出现与发酵,究竟是应该对当事人小概率胜利感到庆幸,还是应该对现有不合理处理制度提出质疑?一嘲亿万网友看伤痕”的舆论风波之后,我们能否以此为支点撬动服务行业、高铁服务制度上的进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