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和一个高中的同学在聚会时谈到了他经营的花泥生意,每个月能确保六十吨货源向外发送,并且多是发往西南地区,出于好奇,我问他都是通过哪种途径发送,同学可能顾及我的职业敏感性,犹豫半天才缓缓的说出,走物流。没等我再问上第二句,他自己就开门见山的说,不是不想走铁路发送,也知道铁路运价相对便宜,并且安全系数较高,但是如果算上两端的短途运费,价格也就差不多,并且物流是一步到位,主要是省心。

联想到铁总声势浩大的货运改革,以及目前的转型物流态势,总感觉改革的框架内缺少点什么。民间众多的小企业以及电商之所以青睐着物流,不是铁路宣传不到位,更不是铁路物流运价高,运输手续繁琐才是制约铁路货运量下滑的由头所在。两端难才是货主权衡再三选择物流的根源所在。

尽管在货改当初就推出了门到门服务,并且发货95306热线也一直萦绕在业主的耳边,但终究不如物流送货上门的门铃声悦耳,由于众多物流发送站都距离铁路相对较远,如果走铁路,势必存在二次运输,并且市区内也见不到铁路部门设置的代办点,更不谈专车接送。也许这就是民间所言的,之闻楼梯想,不见人下来。

此次的货改中,铁总决心不可谓不大,而且实质性的行动也很多,但是在服务环节依然存在着盲区,意识和认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改革的职能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那只能是徒劳的无用功。也正如上述我的那位同学所说的,假如铁路部门能在市区多设几个代办点,并且有专用车辆随时待命,尽量再简化手续,那效果应该会好的多,自己也会在厂区不出门,一个电话就可以轻松把自己的货发出去。

改革的目的就是适应市场,做大做强自己,但是也要改到核心上,铁总家大业大,在向市场过度的同时,势必存在一个艰难的转身过程,被认可也需要时间和空间。如果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能既抓大也不放小,毕竟蚂蚁也是肉,那么市场的天平无疑会向铁老大倾斜,物流业的春风也会围绕着铁路劲吹,这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