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新华社)
愿景和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笔者注意到,愿景和行动不仅对沿海和港澳台地区、西南地区、西北东北地区发挥区位优势进行重点规划,而且还明确指出,“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交通方面,要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道路通达水平。”这则信息无疑成为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干货”,为内陆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优势指明了方向,也成为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同日,外交部部长王毅也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透露,中泰已经签署了高铁合作协议,中老铁路正在加紧推进,中国也愿意积极地参与新马高铁的竞标。而据有关部门统计,东南亚市场轨交项目总投资规模接近9800亿,2015年中国国内铁路投资计划也将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笔者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建设正在全面加速,出海步伐加快,已经踏上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投入的逐步加大,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在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上有了质和量的飞跃。从“十字快铁”的简单交叉,到“米字高铁”的精心布局,高铁发展和建设已经不再拘泥于“木”字还是“米”字,放射性的高铁网络正在以区域性的枢纽城市为中心,逐步打造着“0.5—1—2—4小时”铁路交通生活圈,全国重要城市、省会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正在被高铁迅速改变着,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定式和生活习惯,经营活动也因高铁的来临变得简单、激烈和“任性”。
高铁建到哪里,经济就高速发展到那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高铁因城市而发展,城市因高铁而壮大。国际市场也因“中国高铁”感受到了“中国速度”,许多国家在和国内企业谈合作、签订单。中国高铁正以创新领先的技术、优质可靠的服务、安全高效的运营,无以伦比的经济引领力,在国际市场赢得了认可和赞誉,让中国高铁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张“靓丽名片”。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指引,中国高铁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在国际市场也会更有可为。(赵副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