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月15日的到来,2015年的春运就要结束了,所有人也都基本上回归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或是探亲结束回到家中,“春运”这个词暂时也要在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一段时间啦。回顾今年春运,新闻一连串,尤其铁路最多。在当今社会物资充足,年味越来越淡的氛围下,也许只有春运才能让人们更真实的感受了新年的到来。

    每年的春运对所有人都是个挑战,铁路职工面临着设备高密度的维护和承受着设备故障的压力,运输部门要直接面对旅客,旅客要面对车票的困扰,记者要四处奔波记录一年一度的盛况,电视新闻也都充斥着各种数据和“不文明”行为。不讲长远,不说“高、大、上”。但从新闻舆论和自身感受谈起。在中华大地上,百姓印象中铁路就代表着“国家单位”,这些都跟历史渊源有关。但是在国家体制和铁路改革的一系列变革中,铁路也渐渐的走出了百被诟病的深渊。记得以前坐火车,挤都挤不上,即便自己买了座位票都生怕自己上不了车而耽误行程,有时甚至会被列车员硬推谩骂,心里真是一肚子的委屈。但是这两年虽然车票还是有些紧张,但盯着电脑努力刷,还是有希望,就算一时刷不到,等到出行近三天还是会放出一些临客可以继续抢票。从车站服务和上车感受,也大不同以前。不管是安检员、检票员还是列车员都是蛮热情,一改以前那种敌对状态,至少心里觉得舒服。

随着国家发展,中华大地铁路纵横交织,伴随着铁路建设步伐的加快,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2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6万公里,开行的列车数量不断增加。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总数将达到了2673.5对,比之前增加了226.5对,并且六成以上是高铁动车组。这样多旅客列车的开行,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特别是高铁开行的区域,“一票难求”的局面基本上得到了缓解,让旅客能够实现了随走随能成行的梦想。另外在春运期间加大了临客的开行力度,使春运期间全国铁路线上运行的旅客列车达到了3200对以上,并且根据客流情况,各个铁路局还加开了不少临外临旅客列车和“红眼”高铁,以此来实现人民群众的团圆梦。

现在铁路的服务已经渐渐跟上步伐,从窗口取票、电话订票、再到自动取票机取票看到的都是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反观乘客倒是闹出了不少的“笑话”:有借发酒疯打列车员的,有坐车越站不补票的,有不配合铁警检查身份证的,也有冒充领导越席乘车的,还有声称自己是退伍残疾军人又拿不出残疾证的等等不文明行为,这些也还都被央视新闻播出,呼吁大家文明乘车。

    铁路是大众化交通工具,庞大的乘客群体,创建良好和谐的乘车出行环境,除了制度的约束,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关键。良好的文明出行在于自觉遵守自我约束,文明出行本来就是每个公民理应遵守的基本公共道德规范。作为旅客就应该带着文明出行,改掉一些小小的不良习惯,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负责。如果大家都是文明人,收敛自己、体谅他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包含,出行中必然会有更多欢歌和笑语。虽然春运即将结束了,但是铁路在春运中的“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出行”活动常态化优质到位的服务,在日常的铁路运输工作中还会继续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创造安全、方便、舒适的出行环境。(文/付杰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