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的分组讨论中,中铁建总裁赵广发表示现在不少高铁以时速200公里的速度运营是巨大浪费,建议高铁恢复350公里时速。

近年来,“高铁速度”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尽管“高铁速度”在不断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满足于这样的速度,谁不想回家的路的更快,谁不想“中国速度”越加值得我们骄傲?于是将“高铁速度”恢复至350公里时速成为了今年“两会”上的又一热议话题。  

其实,作为一名经常坐火车、动车的上班族来说,笔者自然也希望高铁提速,这样就可以大大满足我们日益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可是,当“高铁速度”真正恢复到350公里时速之时,就真的是理想状态吗?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来探讨一番,一是高铁的安全性,二是其经济性。

2011年2月22日,《中国经济周刊》杜峻晓的《退休铁路工程师拒坐高铁 称发展过快难免出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文中就曾直接对高速发展中的中国高铁的安全性提出质疑。他指出中国高速铁路虽然创造了平均时速350公里的全球第一的“中国速度”。但更应关注的是高速度背后的安全问题,文中指出高铁试验的最高速度和运行的最高速度有一个比,这个比例涉及到安全系数问题。他举例说明,比如法国研制出的高速列车最高试验速度可达到每小时574.8公里(2007年4月3日的试验数据),但是一般来说他们的最高时速只开到320公里~350公里。因此此文很好地指出高铁速度与安全问题,理应进行平衡,不能一味求快。比如业界认可度比较高的是日本的“新干线”,日本新干线自1964年运行至今零事故,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平衡。

不仅如此,高铁运行的最高速度和运行的平均速度还有一个比,业内把这个叫做平高比。“平高比越高,说明运用效能越高。”比如日本高铁的最高速度就没有我们高,但是它的平高比要比我们中国高。平均速度高了,整个高速线路的利用率高,效能就自然高。但“两会”上出现恢复高铁速度的声音对我们也并不是毫无意义,其实我们大可沿这个方向试着走一走……350公里/小时可以不那么急的去开行,等更成熟了再开行或许更好更安全。但在中国降速的同时,也应看到美国、日本、瑞士等国正在紧锣密鼓研制更高、更快的高铁速度。所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中国速度”在所难免。

可见,高铁速度和其安全性、经济性之间理应追求一个平衡。追求中国高铁跨越式发展是指战略而言,但在战术上我们还是希望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因为没有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高铁就好像是一个无底窟窿,而不是亮眼政绩。(周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