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的珍珠。”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也正因为如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新华社记者深入各地采访,探究“争路运动”背后的地方“高铁政治经济学”。(新华网1月26日)在很多人看来,铁路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不复杂。铁路部门为地方经济服务,方便人们出行,二者互相依存关系。而在当下,高铁建设如火如荼,各地争相的要高铁落户本地,为本地的经济服务,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看到了报道后,突然觉得,高铁究竟有何魅力呢?是高铁建设让位与各地政府,还是各地政府更应该尊重高铁设计者的科学设计呢?笔者非常赞赏各地不遗余力的为了高铁了落地而奔忙,因为这是在为老百姓办事。是急百姓之所急,应当如此。但是如果像文中一样,不择手段的去争取,实在不该。高铁建设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经过的城市和线路,考虑到究竟多少公里经停,走哪个城市更加的方便快捷。在如此的情况下,去人为的干预高铁建设,不应该是政府应该做的事。看到各地政府如此拼的去争取高铁,让笔者想到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地方经济上去呢。高铁对地方经济的促进毕竟只是一方面,而立足自有资源发展经济才是王道啊。浪费大量的精力去追高铁,不如一门心思抓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不是通通高铁就可以的,是提高民众幸福指数,是提高民众经济收入。显然,这些高铁都不能带给我们。高铁建设在全国来说是一盘棋,是一个整体,最终的目的是要建成一个全国联通的高速铁路。而如果过多的人为干预,只会让高铁不再高速,也让经济提不起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