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也正因为如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记者深入各地采访,探究“争路运动”背后的地方“高铁政治经济学”。如十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小孩住院不去照顾,自己生病顾不上就医,过家门而不入……不少政府官员“舍身拼命”。(1月27日 新华网)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中国铁路实施新建中国高铁计划时,整个中国社会对于只存在于发达国家的高铁,要在中国兴建普遍不看好,抵制声不绝于耳。时速300公里每小时的高速铁路将给整个中国带来什么?是“华而不实”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将给中国交通运输带来跨时代的改变?一切的疑问,还需从今时今日高铁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改变来看。

从最初的抵制,到现在的“争路运动”高铁的“潜力”正在逐步转变成“实力“被大家所认知。在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土地上建设了1万余公里的高铁线路,是世界上建设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四横四纵的格局将中国主要城市全部囊括,而且随着。同时,中国高铁已运行1.1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50%,遥遥领先世界其它高铁国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像这样的数据将会只增不减。

高铁建设发展庞大的数据后面,将是更多各类数据增长。铁路交通运输的作用众所周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地区间资金、文化、人才、特色产业的交流输出。而高铁作为铁路交通运输的一员,不单单是普通铁路的升级版,其速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都是普通铁路所不能媲美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是之前老百姓对普通铁路拉动经济发展的美称,试想普通铁路况且能给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拉来“黄金万两”那么更加高速的高速铁路为地区和国家拉来又岂止只有“万两”了。

“争路运动”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社会对高铁的重新认识。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短短的一句所透露出来的是老百姓从心里渴望,邵阳的十万老百姓对于高铁能不能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被认作是当地父母官“有无作为”的判别方式,这样对于高铁的渴望是何其强烈。确实,一条时速300公里每小时的高铁,可以改变什么?当地老百姓出行变得更方便出行的时间缩短了,建设高铁当地的就业更多了,便利的交通吸引的商机更多。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铁的各个领域快速发展,让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铁强国。而这样高铁强国给中国社会和老百姓带来的改变是不能无视的,今天老百姓能为需要高铁呐喊,中国地区能上演“争路运动”正式在看到高铁带来一系列改变后的观念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