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杨宝江初次接触钳工专业。那时,他在石家庄司机学校实习。当他看到复杂的图纸,通过自己的手变成一个立体的零件时,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个专业。
1995年9月,他分配到太原机车车辆配件厂金工车间,从事钳工工作。钳工练习是一个极为辛苦的过程,几乎完全手工操作,对手上功夫要求非常高。每天,他把苦、脏、累当作锻炼自己的最好方式。
刚开始,杨宝江的手一次次被磨破,缠上胶布继续加工配件。遇到技术难题,他虚心向师傅请教,重点、难点当场记录,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反复实践。晚上,他结合当天的工作,研读《钳工应用手册》、《机械制图》、《工装设计》等业务书籍,总结干活中的得与失,写在笔记本上。
寒往暑来,他凭着对钳工专业的痴迷和执著,勤学苦练,掌握了钳、车、铣、刨、焊、磨等技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2012年9月,他参加了山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钳工技师考试,获得了钳工技师。今年10月16日,晋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举办“职工技术比武”比赛,他荣获钳工第一名。
随着高铁的发展,铁路配件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他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个工件的加工都当作艺术品去精雕细琢。比如一件车钩的修磨工序,从开始到加工完毕,全部由手工打磨,要求对每一个焊点都要仔细打磨。在打磨过程中,清磨冲击台、牵引台难度最大。他熟练地操纵手风动旋转锉,在最短时间内修磨的尺寸一次合格,月度累计个人完成150件免检产品。
“干钳工活不仅要能吃苦,还要学会动脑筋。”杨宝江说。他每次接到加工的图纸,总要多想几种思路,选择最好的方法,实现工作流程、工艺的统筹安排,不仅能节约时间和材料,而且还能提高工件的精度。过去,加工侧门折页座时,装夹方法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他经过琢磨、设计、试验,制作出“矫正侧门折页座垂直度”工具,把公差调整至0.01mm-0.02mm的范围内。不仅解决了产品的装夹问题,还将工作效率提高了2倍以上。在工作中,他自制了9件专用工装,运用新思路化解了10余个技术难题。
20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早来晚走,加班加点,放弃大量休息时间。2012年6月,单位派他去五台山疗养,到疗养地的第二天,他接到单位打来的电话,16号钩舌产品供应紧张,让他放弃疗养。他毫不犹豫地坐车返回单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对此,他无怨无悔。
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杨宝江常常腰部发散性疼痛,弥漫到背部、胃部疼痛,晚上睡觉经常疼醒。他往往是拔几个火罐,贴几张膏药就上班,未曾请过一天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先后获得了公司和厂里的“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