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日抵达柏林开始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当日,李克强在德国《世界报》发表题为《让开放创新引领中德合作》的署名文章。文章说,中方将积极考虑德国大众汽车提高在一汽大众合资企业中股份比例的请求,也希望德国允许资质好的中国企业竞标德国的高铁项目。(10月10日 《南方都市报》)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在世界外交的“棋盘”里中国扮演了越来越重的角色。中国外交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卓越成就世界都有目共睹,但中国外交仍然存在“瓶颈”。众所周知在国际大市场里中国一直处于“制造者”的角色,却还没能扮演“创新者”,这也将中国外交局限在了“劳动输出”却无法达到“技术输出”。而目前李克强总理力推的“高铁外交”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高铁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4个过程,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超过一万公里的运营里程以及极高的安全性都说明了中国高铁的可靠性。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下,中国高铁已磨砺出了“金刚之身”,攻破了恶劣环境的难关,在高铁路基工程技术、桥梁工程技术、隧道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而铁路建设的大力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铁路技术人才,他们是中国铁路网的“创造者”,他们也会成为未来中国高铁的“传播者”,将“中国高铁”建在世界各地。从国际外交层面来看,中国高铁不仅使中国外交拥有了“技术输出”的能力,在未来还有可能形成以中国铁路标准为准绳的世界铁路局势。届时,中国的高铁是世界的,而世界的高铁都是“中国标准”,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言而喻。同时,中国的“高铁外交”也将从外交层面发展到经济外交层面,“高铁外交”直接推动我国高铁产品对外出口,拉动我国高铁生产相关行业的发展。从其他行业方面来讲,由于高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增加,会让国际社会对我国出口产品增进了解,则可以让其对我国产品的信心不局限于高铁而辐射到其他各个行业,对我国经济的整体拉动效应就会逐渐释放出来。中国高铁的“世界化”不仅为我国外交拓展了“新空间”,更对中国经济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以研发高铁时的劲头,将中国高铁尽快推上世界舞台。(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