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有机构在往年推出“抢票软件”的基础上,再推出“先上车后补票”的功能,即全程票买不到,马上搜索该车次区间车票,争取成功上车。记者昨日体验发现,该功能在部分车次上确实有效。然而,铁路部门提醒,这样购票上车后后半程不会有座位,且会影响正常运营秩序。(东方网,9月15日)
每逢大型节假日,总会一些机构打着购票的幌子制造嘘头,以期获利。如果说老版本的抢票软件是借助硬件优势“劫贫济富”,扰乱了购票公允性;那么附带“先上车,后补票”功能的抢票软件2.0版更像是皇帝的新衣,即缓解不了购票难题,又恶化了出行环境,更对列车运行安全造成了威胁。
首先,抢票软件的新功能是偷换概念的“障眼法”。购买区间票上车以增加长途旅客的出行机会,势必要牺牲“相对短途”旅客的出行机会。例如某旅客要从A地前往C地,他采用“先上车后补票”的办法买A地至B地的票上车;那么,就会有另一位原计划从A地至B地的旅客买不到票,这之间的比例是1:1的。所以这种把戏只是把车票从旅客的左口袋转移到有口袋,而无法让铁路多运送一名旅客,对缓解出行难题于事无补。
其次,抢票软件的新功能严重扰乱出行秩序。“先上车后补票”这种管头不管尾乘车策略的弊端是明显的,即越是长途车、热门车,其后半程超员现象越严重,车厢内环境越恶劣。这种弊端对普速列车来说可能表现为车厢秩序失控;而对于高速运行的高铁、动车来说,其定员是经过科学严谨论证的,严重超员可能导致的重心偏载,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并且,使用抢票软件的大部分是高文化、高收入的社会群体,购买高铁、动车票的几率更大,所以铁路部门必须做好防范。
同时,抢票软件的新功能可能诱发群体失信行为。虽然铁路近年来大力推进实名制购票机制,但由于出站口拥堵现象时有发生,出站实名制检票制度一直以来都得不到彻底执行,这就给个别旅客的“买短乘长”逃票提供了可乘之机。并且,旅客列车超载严重时,常常会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列车上查票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事情。于是,是“先上车后补票”,还是“买短乘长 能省则省”就把握在旅客的一念之间了。检票漏洞的存在给集体逃票失信行为滋生提供了温床。
其实,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过比“先上车,后补票”更好的乘车策略,即“曲线回家”—— 分段购票,接力回家。致力于“抢票事业”的机构们何不效仿此法,开发出更智能、更完善的中转换乘购票软件,如此,在铁路运力许可的条件下,漂泊游子既能成行,铁路运输秩序和安全亦能得到保证,软件的开发者们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何乐不为?(王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