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上午10时许,从上海出发的多趟动车组(高铁、动车)陆续发生晚点,共涉及32趟高铁、24趟动车,中午12时左右,列车晚点量达到高峰,京沪、京杭、杭甬的25趟列车全部晚点,最长晚点时间达1小时35分钟。(澎湃新闻8月23日讯)
随后,上铁宁波车务段发出微博解释称列车晚点是因为设备出现故障,正在全力抢修。很快,11时许再次发布微博称:设备故障排除,受影响的晚点列车正在恢复运行中。此次列车大规模晚点,给诸多出行的旅客带来了不便,为此有不少旅客纷纷在网上吐糟,有的质疑高铁的开通给自己带来的是快乐还是更多的烦恼?有的质疑高铁是不是真的给自己的出行带来了便利?当然,答案毋庸置疑,中国大力发展高铁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我们切不可因为高铁晚点了,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而发表些过激的言论,对待高铁的发展,我们还需回归理性的起点。
纵观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从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到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截止2013年9月26日,中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0463公里,“四纵”干线基本成型。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46%,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用了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需要几十年才能走完的里程,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引以为傲的壮举。从历时上看,中国高铁只是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他还很年轻,或多或少也会犯一些错误,但这些错误不应该成为被世人所误解的理由。正如古人所言:“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虽然高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不要忘记,他也是人研制出来的。既然是人研制出来的,又有谁能保证他一点点的瑕疵都不存在,近乎完美?因此,在这里,笔者高声呼吁人们:回归理性,莫让高铁“寒心”!
高铁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他需要技术工人的科学严谨、精益求精;需要众多旅客的理解与包容;更需要全民族的共同祈福与期盼。在当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面前,我们不能像揠苗助长一样来对待高铁,而是给他更多的一些时间和空间。纵观铁路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能动机,就如同一台崭新的机器需要磨合,而既然需要磨合,那就势必存在一个磨合期和一个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想方设法的去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有利于整个铁路系统性能的提升与发挥,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多一份的理解和支持。
总而言之,虽然高铁晚点对旅客多多少少带来一些影响,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否定高铁带来的便捷与价值的理由。如今在领导人极力推销下,中国高铁逐渐成为联系国内外发展的“外交名片”,这无疑是对中国高铁技术的肯定和期望。同时相信在人们共同努力下,高铁的明天会更加的绚丽多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