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凤凰财经转载了南方周末的一条“一张图看清内地36座‘高铁新城’:多地已成‘鬼城’”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文中称:“只要稍微大一点的高铁站都建高铁新城。”在全国“四纵四横”主要高铁网上,目前已有36座高铁新城正在规划或建设。其中,密度最大的属京沪线和哈大线。正如同中国不少地方出现的“鬼城”一样,高铁新城已表露出类似的隐忧。

   

最近看到一些媒体在炒这个话题,乍一看以为又在说高铁,后来认真读了一下,才知道是有些城市为了支撑当地土地财政,将高铁新城定位过高的做法所置。此文中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的话,整体看论点得到了一定的支撑,也反映了这名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过文章标题为了吸引眼球,顺带把高铁兜进去,以此增加读者的受众面的做法不可取,这样将本来无辜的高铁摆在一个风口浪尖的舆论位置,就有点欠妥了。

高铁除了舒适、便捷的乘车体验外,更重要的附加值就是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现在许多城市都看到了这一点,更是不遗余力的在高铁上做文章。如何才能“高铁”开发最大化?一些城市为寻找新的经济点纷纷拉开了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这里面有成功的例子,当然也有一些城市因规划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根据自身的城市特点以及其社会经济水平而盲目地开展建造,导致这些地方出现街道空荡,人烟稀少的尴尬,从而产生“鬼城”。

由此可以看出,“鬼城”出现的原因其实并不在于高铁,高铁只是为地方经济搭建一个平台,而沿线城市对高铁站址却又绝对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地方政府想怎么规划都是自己的事情。因此这篇文章把高铁摆在首位,对铁路不公平,也有误导公众的嫌疑。笔者个人认为,各地修建“高铁新城”的发展思路是对的,但不应把摊子铺的太大,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进行和城市联系更紧密的“高铁新区”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高铁新区发展不协调,人口和相关产业跟不上趟的弊病。(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