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底,走下巍巍太行,来到位于郑州铁路局北大门的安阳站报到,被分配在运转车间担任车号员。时光过得飞快,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记得,每次回冀南故乡探亲,总有好心人提醒我:在河南工作,一定要多多提放河南人。一句句善意的忠告,不断引起我对“河南人”这个概念的思考。下面就以我的河南同事为例,说说实实在在的河南人。

我的车号员业务是跟吴保国师傅学的。吴师傅身材不高,朴实无华,国字脸上总是充满笑意。担任过团干部的他,讲起业务来深入浅出,头头是道,将那难懂的《铁路货车统计规则》,说得明明白白。没多久,就让我这个门外汉,走进铁路统计的大观园,并受用至今。闲暇之时,吴师傅带我遍尝煎血、灌肠、扁粉菜等本地特色小吃。边吃边谈着,殷商大地的古老文化和风俗民情。吃饱喝足,吴师傅决不允许,我这个徒弟买单,大手一挡道:“一个人在外地工作不容易。我的工资比你高,快把钱装起来!”

身为调车南区车号员,主要负责下行摘挂列车的接发任务。不论白班、夜班,每到接近下班时,总要站编一趟往南的货物列车,挂走本站的作业车。该列车能否顺利开出,直接影响着班组、车间、车站,多项运输指标的完成情况。这个时间段,与该列车有关的工种格外繁忙。我这个车号员自然也在其中,编制列车编组顺序表、核对货票、核对现车、向列车调度员汇报编组内容······,忙得喘不过气来。调车北区扳道长刘跃进师傅,拥有一副热心肠,从大局出发,总将从北头给进股道的车辆的车号抄下,并用电话按顺序给我念过来,节省了宝贵的作业时间。一个深秋的白班,下班时分,夜幕早已降临,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站编的44073次货物列车,有58辆货车组成,全部为本站装车,除几个装着集装箱外,其它所装均为豫北所产玉米。刘师傅于北头抄车号时,因瞭望条件不好,几辆盖有篷布的敞车车号,没能看清。他索性就提着信号灯,从列车的尾部一直抄到机后。在机车旁,将车号一一念给我,一个不差。此时,列车制动试验完毕,信号开放。在我一声“都对”的声音里,助理值班员马连生显示了出发信号。一声长长的笛音过后,44073次列车载着父老乡亲的希望,徐徐启动。刘师傅这一帮,就帮了整整10年,直到他离开我所在的一班那一天。刘师傅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从来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是时常以一颗善良的心,助人为乐,实在可贵。

郑州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运转一班值班站长高黎明,上过山,下过乡,扛过枪,曾在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下,为国戍守海疆。来到铁路工作后,将军人的干练作风带到岗位上,把一腔报国的志向,转化为“保安全、促畅通”的动力。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今已年过半百,依然痴心不改,坚持奋战在行车工作的第一线。“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班组工作千头万绪。高黎明是一位善弹钢琴的管理高手,不管在哪一个班组,他总能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奏出和谐的乐章。曾经的一班违章多、违纪多、埋怨多,安全无序可控,不可避免地背上了事故班组的恶名。老高接手一班后,加强学习,攻心为上,以规章制度为准绳,硬起手腕抓管理。很快,一班正气高扬,呈现出以遵章守纪为荣的良好局面,违章、违纪大幅度下降。作业中,大家严格执行“自控、互控、他控”制度,筑牢安全大堤。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班的员工们,每每提起自己的当家人,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说:“高黎明,好样的!”

运转党支部的杨雪海书记,身材魁梧,讲起话来嗓音洪亮,充满阳光和力量。杨书记从一线的行车岗位干起,又在车站机关工作多年,能文能武,极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谁有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都愿意和杨书记这位贴心人说一说。杨书记总是耐心倾听,解疑答难,出主意,想办法,尽全力帮助度过难关。每到冬季下雪天,是运转人最忙的时候。雪花就是无声的命令,全员出动。今年的2月4日至7日,豫北大地雪下了三天三夜。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杨书记和文质彬彬的吴红卫主任与支部一班人,坚决落实中国铁路总公司提出的“三个出行”的奋斗目标,始终不离现场,每天仅休息三、四个小时,组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带领扫雪队员们及时清除线路、道岔上的积雪、结冰,确保“春运”期间,路局北大门的畅通无阻。不管白天、黑夜,哪副道岔有试扳不到位时,哪里就有杨书记“跟我上”的声音。杨书记爱好书法,偶有一闲,便挥毫泼墨,一手潇洒的行书,跃然纸上,无不透露着殷商大地甲骨文的厚重底蕴。

一班安全员赵春平业务精熟,对各个行车工种了如指掌,常常盯控在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的田间地头。平时和颜悦色,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旦发现违章举动,立刻纠正,毫不含糊,秉公办理,六亲不认。因恶其为人之短,冷酷无情,人们遂送他一顶“赵神经”的高帽,并采取不搭理政策。春平成了一班大家庭的孤独者,但依然不改初衷,尽职尽责如故。和这样的人物在一起,工作起来,自然是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马虎,生怕举报,违章罚款。渐渐地每个人都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随着安全天数的一天天稳步上升,大家终于理解了赵春平一颗火热的心,将“赵神经”的绰号改为“赵安全”。

2002年秋天,十六岁入路,参加过建国初期铁路建设大会战,后又奉献太行小站几十年,一向健康的父亲,突患重病,住进了石家庄的一家省医院。精神的压力、高额的医药费,瞬间袭来,不堪重负。关键时刻,第二调车组调车长杨希红慷慨解囊,将他三个月的工资,毫不犹豫地塞到我的手里。在父亲救命的钱里,就多了一份来自中原父老乡亲的祝福。时任车间副主任、工会主席的张静之,一位严肃认真的基层干部,闻听,跑前跑后,极尽帮助之意。希红早已调到宝莲寺车站,张静之副主任也于前年,从运转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那份人世间的良善之举,怎能忘记?每每想起,一股暖流油然而生。

我工作的调车南区,承担着解编列车、取送车辆的繁重任务。区长龚伟个子不高,敦敦实实,精于谋划,每一张调车作业计划都编制的条理清楚。调车长刘勇正如其名,勇往直前,敢挑重担。调车组的小伙子们皆生龙活虎一般,干起活来身手不凡。调车工作苦、脏、累、险,室外作业,一年四季风吹日晒。大家却时常以苦为乐,精神充实。这是暑期运输的一个白班,烈日炎炎,天地间混如蒸笼一样。中午时分,30018次货物列车接入运转场8道运休,内有装着汽油的油罐车30辆,为到站卸车。石油公司油库告急,急需这批货物。小伙子们闻听,主动请缨,放弃吃饭时间,前去油专线送车。大家克服切割正线调车、经过市区主要街道道口多、行人车辆多、专用线曲线多、瞭望条件不好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任务。汗流浃背,回到南区间休室,已是下午3点,没有一个喊苦叫累。风卷残云一般,吃罢西红柿鸡蛋面。连结员蔡嵬一放碗道:“这顿豪华大餐真来劲,好吃又不贵。”曾在毛主席老家服役的武警老兵刘鹏,接过话说:“昔日小米步枪打天下,今天一碗面条促生产。”引来一串笑声。

我的河南同事们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立足于中原大地,高举“二七”精神的火炬,拼搏进取,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谱写着钢铁大动脉安全畅通之歌,追寻着伟大的“中国梦”。他们是我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