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有网友发现D6405次福州-龙岩的动车车厢内LCD屏上显示“中国联通号动车组”,引发外界热议。随后,南昌、郑州、武汉等铁路局相继宣称,中国铁路总公司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地方铁路局向市场开放管内动车组的冠名权。(7月16日东方早报)

据相关人士透露,这次列车冠名,几乎涵盖了全部种类的列车,包括高铁、动车组列车、普速列车等等在内。同时,采用的形式也基本上集中为两种:地方政府冠名和企业冠名。而对企业而言,买得列车的冠名权,这在铁路系统改制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因为在铁路系统改制前,列车的冠名权,基本上都集中在铁道部的“手中”,而今改制后,铁路系统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旱涝保收”,而是需要妥善地运营来“自负盈亏”。如此一来,就为列车冠名权的市场化创造了先决条件。

客观地说,如果将铁路系统的市场化,仅仅寄托在“冠名费”这个单一项目上,可能有点一厢情愿。近年来,中国铁路总公司基本上都是处于小幅亏损状态,即便盈利,也属微利。这足以说明铁路系统的市场化必要而迫切。然而,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列车冠名费,每月少则数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一年下来,单列列车的冠名费收入就可高达数千万。单从数字上看,经济效应已经非常可观,但对整个铁路系统来言,恐怕只是杯水车薪。由此可见,铁路系统要实现市场化地长足发展,目光绝对不能仅仅局限在开放列车“冠名权”这个单一项目上。

当然,要想推动铁路系统的市场化进程,也不能“病急乱投医”,把目光只投放在经济效益上,“一切向钱看”,而全然不顾铁路部门自身的公益属性和民生属性,一味钻到了钱眼里,放低了冠名企业的准入门槛。比如,像周黑鸭、口腔医院、协和医院、亚心医院等企业,虽然知名,也能为铁路部门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但有关部门还是要坚决地对这类企业说“不”,因为这类冠名在公众看来,多少有些雷人,多少有些“堵得慌”。不仅给就坐的乘客心里添堵,更会让铁路部门自身陷入尴尬的境地,进而名誉受损。

所以,推动铁路系统的市场化进程,不能单靠列车“冠名费”,有关部门还需将目光投放在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乘客上座率等方面,通过良性竞争的市场规律这只“市场之手”来自行调节。同时,还要提高冠名企业的准入门槛,设立相关的标准来加以甄别和筛选,多把冠名的机会给予地方政府、旅游景区等,如此一来,既提高了旅游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实现了促农增收,发展了民生项目,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