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安检升级,严格查验旅客携带物品,即使是旅客手中拿的饮料也要“喝一口”才能通过。如此严格而认真的检查,究竟是谁触动了铁路严查液体的神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铁路查验旅客携带物品的初衷是什么。铁路查验旅客携带物品,一来是为了防止有人将危险、易燃、易爆物品带入车站以至于车厢这些人流密集区域,避免危险的发生。二来,是要保证旅客的人身安全,保证列车能平安运行,不发生意外导致列车晚点事故等。出于这些目的,铁路安检自然要很严格。但近来“喝一口”标准,是铁路安检的升级版。有杭州7月公交车纵火案之前车之鉴,铁路这种人流比公交车更加密集、区域更加广泛的交通工具,自然更加不敢松懈。毕竟,公交车上空间有限,在车厢的人也比较少,现代人的自救意识也比较强,所以受伤的人较少。如果放大到火车上,那就不是几十个人受伤,也有可能是几百甚至更多。

发生事故不可怕,可怕的是要承受故事带来的伤害。一旦发生事故,最先受伤的就是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不仅是单个的,还有其社会性。一个人受伤,可能会影响他的工作学习。一个人受伤,他的家庭也会遭受伤害,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而作为事故的承载体,在公交车上发生事故,公交公司就要负责;在飞机上发生事故,航空公司就要负责;在列车、车站发生事故,铁路部门就要负责。作为运输主体,他们不仅要赔偿旅客,还要承担自身的经济损失。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损失。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作为承运人,他们还要承受看不见的名誉损失。对任何一个企业或者盈利团体来说,来自社会的好评对他们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旦发生事故,铁路也好航空也罢,都会遭到媒体和公众的责问和质疑。解决好了,民众会一如既往的支持,解决不好声誉受损,他们就要再去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精力去重新树立公众形象,建立公众信誉。

所以,铁路不敢大意,也不能大意。小小的一瓶液体,也许看起来真没什么。可是这涉及到旅客的安全,关乎到铁路的形象和声誉,铁路就必须严格把关,严查到底。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中,为了将潜在的事故泯灭在萌芽中,进站安检越来越严格是必然。而这也是铁路不断发展的趋势所在,我们的铁路不仅要速度比照飞机,服务比照飞机,安检也要以飞机做参考和榜样。将铁路服务做得更好,更让人们舒适、安全、放心。

平平安安上车,安安全全下车。虽说安检步骤多了些,检查的更严格仔细了些,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主动配合工作人员,不携带危险品上车,限量携带铁路限量携带的物品,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文明社会对我们的要求。